设置 | 登录 | 注册

作者共发了83篇帖子。

【學界發文分析】2022年度CLSCI來源期刊民事訴訟法學年度領域研究熱點與趨勢

62楼 啊啊是谁都对 2024-3-19 23:21
占善剛《法庭警察權研究》
中外法學. 2022,34(01)
武漢大學法學院
摘要:法庭警察權乃法院為維護法庭秩序及審判的威嚴所享有的採取秩序措施及施加秩序罰的權力。法庭警察權有妨害預防作用、妨害排除作用與妨害制裁作用三種基本形態。基於法庭秩序維護的實效性與法庭警察權實施基礎的客觀實在性,法庭警察權依附於裁判權,由擔當裁判權的法院行使。法庭警察權以功能意義上的法庭為其實施的時空範圍,以妨害法庭秩序及審判威嚴的行為及狀態為規制對象。對於妨害法庭秩序的行為實施何種作用形態的法庭警察權取決於法院的合目的性裁量,應受比例原則的規制。法庭警察權在我國由三大訴訟法分別規範,不僅未能科學地體認法庭警察權的性質,也未能正確地廓清法庭警察權應有的實施邊界,加劇了司法實務中法庭警察權制度適用之亂象,亟待統一立法構建。
關鍵詞:法庭;法庭警察權;裁判權;平等原則;比例原則;
63楼 啊啊是谁都对 2024-3-19 23:22
李曉倩《慈善組織捐贈人的民事權利之重塑》
法學家. 2022(05)
吉林大學法學院吉林大學司法數據應用研究中心
摘要:受制於《慈善法》的公法優位取向,捐贈人與慈善組織間的民事關係未得到應有關注,捐贈人權利名歸而實不至。不僅如此,立基於贈與合同機制厘定捐贈人和慈善組織的法律關係,鑄成了切斷兩者之間持續性關係的制度邏輯,抑制了捐贈人權利的確認和行使。以《民法典》實施為背景,慈善組織治理應當從「權力邏輯」中釋放「權利邏輯」,基於捐贈人和慈善組織間捐贈合同的非典型性和不完備性,以信義關係為樞紐對兩者間民事關係進行再闡釋。未來修改《慈善法》,應採用「權利確認+行為控制」雙向規範模式,強化捐贈人知情權、重整撤銷權、增設變更權、引入歸入權。在司法程序中,發揮信義義務的衡平性功能,遏制目前慈善組織治理的亂象,推動慈善事業的健康發展,為第三次分配提供可行的實現機制。
關鍵詞:慈善組織;贈與合同;捐贈合同;信義義務;
64楼 啊啊是谁都对 2024-3-19 23:22
陳愛飛《區塊鏈證據可采性研究——兼論我國區塊鏈證據規則的構建》
比較法研究. 2022(02)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
摘要:在我國司法語境下,區塊鏈證據似乎天然具有可采性,除非能夠提出相反證明,否則應當認定其證據效力。但我國關於區塊鏈證據的規範也存在明顯局限,其主要立足於「衍生論」維度的區塊鏈存證,未完全覆蓋「本體論」區塊鏈證據。與英美法系國家的證據規則不同,我國證據法學界忽視了基於傳聞引發的區塊鏈證據可采性問題,然而,區塊鏈記錄是否構成傳聞卻又是認定其證據效力無法繞開的關鍵問題。若不構成傳聞或屬傳聞例外,且能認定區塊鏈證據的可靠性、真實性,則能夠從技術可靠性信任驗證與規範真實性法律推定等維度證成區塊鏈證據可采性。以此為基礎,我國應當從法律與技術雙重視角完善多元覆蓋的區塊鏈證據規則,規範以代碼和算法為基礎架構的共識機制,在面臨驗證困境時,輔之以專家證人補強區塊鏈證據的證據效力。
關鍵詞:區塊鏈證據;本體論;傳聞證據;可采性;共識機制;
65楼 啊啊是谁都对 2024-3-19 23:22
汪小棠《陪審請求權的中國進路:歷史現實與發展》
華東政法大學學報. 2022,25(01)
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
摘要:人民陪審制是國家賦予國民的司法民主保障機制,而非可供法院選擇的審判方式。陪審適用應當由法院職權本位向當事人權利本位轉型。陪審請求權是當事人享有的關於案件第一審是否適用陪審及陪審程序如何具體建構的訴訟權利,具有程序性、自願性和約束性。陪審請求權包括積極的陪審請求權與消極的陪審請求權、任意的陪審請求權與限制的陪審請求權、狹義的陪審請求權與廣義的陪審請求權。應區分陪審制在不同性質案件中的具體功能定位,對當事人的陪審請求權及其行為要件予以差別化配置。着力提升人民陪審制的公信力,為陪審請求權提供充分的規範依據、程序保障和制度激勵。
關鍵詞:陪審請求權;人民陪審制;當事人;訴訟權利;司法民主;
66楼 啊啊是谁都对 2024-3-19 23:22
3.與《民法典》的協同研究繼續深化
張衛平《民法典的實施與民事審判方式的再調整》
政法論壇. 2022,40(01)
摘要:民法典為民事糾紛的解決提供了更加充實和完善的實體法根據。基於民事審判方式在民事審判程序運行中的特殊地位,民事審判方式也應為民法典的實施作出相應調整。我國傳統的民事審判方式是在較長時期實體法缺失或很不完善的法制環境下的產物,由此也就形成了雖追求糾紛解決結果,但卻不在意深究請求權基礎和法律推理邏輯的"散點式審判方式"。民法典作為體系化的、自洽的實體權利義務根據,為法律審判的"三段論"推理提供了最基本的前提條件。民法典實施的強大社會"氣場"也必將有利地驅動民事審判方式再次進行調整,轉向以明確原告實體請求權有無為中心的"聚焦式審判方式"。這種轉向使得整個民事審判過程將始終圍繞着實體請求權基礎、請求權要件事實展開審判活動,從而實現了程序法與實體法的有效貫通和對接。使得以實體請求權及要件事實為中心的聚焦式審判能夠更精確、細緻地進行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並催生更具技術操作規範的"要件審判法",從而能夠更有效率地解決糾紛,讓人們真切地感知到個案解決的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
關鍵詞:民法典實施;民事審判方式;實體請求權;要件事實;
67楼 啊啊是谁都对 2024-3-19 23:22
張海燕《合同解除之訴的解釋論展開》
環球法律評論. 2022,44(05)
山東大學法學院
摘要:《民法典》建構起通知解除和司法解除二元並存的合同解除權行使模式,由此引發的訴訟為合同解除之訴。後民法典時代,有必要站在解釋論的立場,體系化闡釋合同解除之訴的規範意蘊和程序法理,實現二元並存模式的制度價值。合同解除權屬於廣義形成權,根據行使方式之不同,可分為普通形成權和形成訴權。合同解除之訴因訴訟標的不同,訴訟類型亦不同。因通知解除形成的確認解除行為效力之訴和確認解除合同主張之訴屬於確認之訴,訴訟標的為普通形成權,所作判決為具有既判力的確認判決;因司法解除而形成的訴訟為形成之訴,訴訟標的為形成訴權,相應的支持性判決為形成判決,具有形成力和既判力但不具執行力。實務中合同解除之訴多與給付之訴合併,若當事人在給付之訴中未將確認請求作為獨立訴訟標的提出,法院無需釋明當事人追加該請求,其可在判決理由中對合同解除事實作出判斷;若當事人未提出形成請求,法院則應予釋明追加,並在判決主文中作出回應。
關鍵詞:合同解除之訴;普通形成權;形成訴權;確認之訴;形成之訴;
68楼 啊啊是谁都对 2024-3-19 23:22
宋春龍《內外關係視角下「相應的補充責任」訴訟程序再界定》
華東政法大學學報. 2022,25(03)
中國海洋大學法學院
摘要:「相應的補充責任」的實體內容分為內部關係與外部關係兩層,前者表現為承擔責任的補充性及補充責任人的先訴抗辯權,後者則以補充責任人的追償權為核心。然而程序內容的研究過度強調外部關係,未能系統回應實體的兩層關係,且研究起點呈現不確定性,研究方法偏向工具性,限制了相應的補充責任訴訟程序向科學化、體系化發展。實踐分析表明,「起訴」的任意性導致訴訟形態類型不固定且相互衝突,外部關係的程序轉化呈不合理的自由化,內部關係的程序轉化則因忽視「追償權」而呈虛無化的狀態。《民法典》頒佈後,面對此理論困境與實踐怪狀,程序研究應就實體內容中的內外關係作出全面回應:針對外部關係,應明確「相應的」不具有實質性內涵,識別不同情形下的訴訟標的,並在執行階段為先訴抗辯權的行使提供完整程序,明確影響起訴的特殊訴訟要件。針對內部關係,應將追償權限定在執行階段行使,優化追償權的認定及執行程序。
關鍵詞:相應的補充責任;先訴抗辯權;訴訟標的;追償權;
69楼 啊啊是谁都对 2024-3-19 23:22
鄭金玉《論民事證明責任的文義解釋原則——以〈民法典〉第311條及其司法解釋的適用為例》
法學評論. 2022,40(06)
上海政法學院法律學院
摘要:《物權編解釋一》規定,善意取得中的真實權利人應當承擔受讓人「不構成善意」的舉證證明責任。這是證明責任「目的解釋論」催生的結果,但顯然與《民法典》的規定相悖。拋開規範文義而按照所謂制度目的或其他相互衝突的多元化實質性依據解釋證明責任,很容易得出背離法律規範的結論,也會使本來極易產生爭議的證明責任歸屬更加不確定。脫離法律規範文本解釋證明責任,是我國證明責任實踐容易出現錯亂的重要根源。善意取得中的善意要件的證明責任應當遵循通說理論,按照實體規範的文義進行解釋。文義解釋的結論具有直觀性、確定性等特點,是法律解釋的首選方法,也應作為證明責任解釋的基本原則。嚴格遵循規範文義解釋證明責任,恰是「規範說」取得通說理論地位的關鍵。
關鍵詞:善意取得;證明責任;文義解釋;目的解釋;
70楼 啊啊是谁都对 2024-3-19 23:23
朱禹臣《先訴抗辯權的程序設計:一個跨法域分析視角》
法學家. 2022(05)
北京大學法學院
摘要:作為保證關係備位性的體現,一般保證人的先訴抗辯權具有調整履行順序的功能。從訴訟進程入手,先訴抗辯權程序也存在起訴說、訴訟說、執行說和綜合說四種選項。先訴抗辯權的程序設計應以體現備位性為目標,結合實體與程序要求,還需保障實體公正和效率。起訴說阻礙債權人在先針對一般保證人提起訴訟,但由於當事人在起訴階段無法充分提出證據、開展辯論,法院難以準確識別合同性質,有損實體公正。訴訟說藉助附條件判決,區分主客觀消滅事由,由訴訟和執行程序分別處理。執行說可以暫時阻礙執行力,卻考慮到執行法院無力審查先訴抗辯權的放棄行為,如以確認之訴或執行異議的方式扭轉,會增加程序成本。綜合說有權利濫用的嫌疑,也不符合權利失效理論。綜合而言,訴訟說對現行制度的突破最小,同時兼顧實體公正,是合宜的選擇。先訴抗辯權程序也可以成為其他法定補充之債的規則供給。
關鍵詞:一般保證;先訴抗辯權;備位性;補充責任;
71楼 啊啊是谁都对 2024-3-19 23:23
4.關注新修訂民訴法之解釋學分析
張衛平《審判資源程序配置的綜合判斷——以民事訴訟程序為中心的分析》
清華法學. 2022,16(01)
天津大學
摘要:審判資源如何配置是司法制度與訴訟制度設計中的一個重要課題。獨任制和合議制是審判資源使用中兩種重要組織形式。合議制過去一直被視為原則和更為主要的組織形式。民事訴訟法也一直以此認知為根據,在民事訴訟程序中安排相應的審判組織。基於應對人案矛盾的問題,《民事訴訟法》的第四次修改對這一傳統的程序配置進行了新的調整,由此也引起了學界和實務界的熱議。本文分析了獨任制擴大化的原因,指出了本次《民事訴訟法》修改中獨任制擴大化所帶來的影響,系統地提出了審判資源的程序配置所應當考量的若干因素——審判效率與公正的衡平、司法民主的實現、集智與制約功能的作用、對裁判結果不滿的吸收機能、上訴的功能、程序的形式化與儀式化的意義等。這些因素的綜合判斷雖不是技術化的具體方案,但卻有可能指出技術性處置方案的方法和思路。
關鍵詞:審判資源;獨任制擴大化;合議制;司法制度;效率與公正;

内容转换: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2010-2025 Purasbar Ver3.0 [手机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