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卫平.我国民事诉讼辩论原则重述[J].法学研究,1996,(06):46-56.
摘要:<正> 辩论原则作为一项民事诉讼特有的基本原则,在我国民事诉讼理论认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民事诉讼中的辩论原则,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在民事诉讼中的具体体现……。”“辩论原则是建立在双方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的基础之上的,是社会主义原则在民事诉讼中的重要体现。这一原则贯穿在民事诉讼的全过程。”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时,当事人有权进行辩论。”该条文被认为是民事诉讼法对辩论原则的原则性规定,是辩论原则的法律依据。尽管各有关民事诉讼法的教科书在文字表述上有所不同,但对辩论原则含义的理解却大同小异。辩论原则的概念被定义为:“在人
|
 |
张令杰.程序法的几个基本问题[J].法学研究,1994,(05):29-36.
摘要:<正> 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国家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以来,我国法制建设从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对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已成为普遍共识。因而,法制建设的步伐又进一步得到了加快。这十多年来,我国已先后制定颁布了千余部法律、法规,初
|
 |
陈桂明.民事诉讼中法院职权的弱化及其效应——兼对新旧民诉法典中几项制度的比较研究[J].法学研究,1992,(06):61-66.
摘要:<正> 法院和当事人是民事诉讼中的一对矛盾,二者同时作为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法享有特定的诉讼权利,承担特定的诉讼义务。他们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据此而实施的多种诉讼行为,构成有机的矛盾统一体。民事诉讼的过程主要就是这对矛盾在法律程序上推进和展开的过程。关于法院审判行为(职权行为)与当事人诉讼行为之间的关系,亦即法院与当事人之间诉讼权限的分配,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国家,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因而形成了不同的诉讼模式。现代
|
 |
张友渔.论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和特点[J].法学研究,1982,(03):55-60.
摘要:<正>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于一九八二年三月八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并决定从今年十月一日开始试行。这是一部从我国实际出发、具有我国特点的大法。现就这个法的基本原则和特点谈一些个人的看法。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我国民事诉讼法是以宪法为根据,结合我国民事审判工作的经验和实际情况制定的(见《民诉法(试行)》第一条),全文二百零五条。在总则中,开宗明义第一章就规定了它的基本原则。这些基本原则也贯穿在整个法典的各项具体规定中。主要的原则有三个:第一,既便于人民法院办案、又便于人民进行诉讼的原则。首先,是要便于人民法院办案。民诉法的各项规定必须便于法院审理案件,有利于法院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审理民事案件,需要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制定民诉法并不是为了
|
 |
王海军.一般监督制度的中国流变及形态重塑[J].中外法学,2023,35(01):125-142.
关键词:检察制度;人民检察院;一般监督;法律监督
摘要:一般监督为苏联检察监督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以维护国家法制统一为目的,以垂直领导制为保障,面向多元监督对象和程序性的监督方式。我国在引入一般监督制度之后,对其进行了符合中国法制要求的制度设计,在立法中以具体职权予以表述,并为1954年《宪法》所确认,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国实际的运行机制。在中国实践中,一般监督制度效果有限,存在诸多不符合中国法制发展的困境,在1979年被立法所取消,1982年《宪法》对此也进行了宪法确认。此后,中国基于制度价值和功能将一般监督职权配置到多个机关分别行使,对一般监督制度进行了中国重塑,形成了以人大监督为统摄、法律监督为核心、监察监督为重要内容、行政复议机关法制监督为重要补充的现代制度形态,并将其置于整个权力监督体系之下,使其持续发挥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功能。
|
 |
陈洪杰.司法认同的期望象征反思“无偏倚性”程序策略[J].中外法学,2022,34(03):744-763.
关键词:司法象征;司法信任;协同主义;民事诉讼模式;主体间性
摘要:从分配正义的角度来看,就权力合法性展开的辩护必须要经过每个人两种内在立场(利己性与公共性)的检验,权力不能仅仅自诩具有“无偏倚性”就任意制造每个人内在的分裂和冲突,而应当努力谋求能够对之加以整合的整体性立场,这在政治构想上形成了基于相互性立场的道德推理方式。其理由在于,相互同意的平等性与开放选择性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想象当自己处于那个需要就公共权力之行使给出理由或者表示接受的角色位置时,自己会如何做出判断,从而形成一种既明确纳入每个人自己的理性考虑,同时又能够通过“无偏倚性”立场检验的公共选择。以此观之,司法越是以一种高度同质化的决策权力的“无偏倚性”作为自我正当化的程序策略,其越可能在零和的利益博弈中面临不足为信的认同困境;反之,司法程序越是愿意以开放参与和结构分化的决策象征给当事人提供自我伸张的想象空间,并使之纳入经过相互性检验的整体性立场之中,就越具有整合认同的程序张力。
|
 |
金自宁.科技不确定性与风险预防原则的制度化[J].中外法学,2022,34(02):504-520.
关键词:科技不确定性;环境影响评价;风险预防原则
摘要:引入风险预防原则处理“决策于不确定性之中”的法治难题在当前渐成共识,但风险预防原则也受到制度意涵含糊不清等批评;为回应此批评,研究者们提出了风险预防原则制度化的诸多方案。结合具体事例的考察能够更清晰地揭示科技不确定性风险对现有法律制度的挑战,即风险受害人无论通过私法还是公法上的传统进路寻求救济时均会遇上与“知识有限”相关的法律障碍;在引入风险预防原则以处理此类挑战时,有必要反思既有制度化方案忽略“知识有限”这一现实约束条件的可能偏差。考虑到不确定性的根源即“知识有限”,风险预防原则制度化的正确方向应是在具体情境中依据该原则的精神,在当下共同决策、共担风险;在未来则持续学习、动态调整。
|
 |
本刊编辑部.中国民事诉讼法学发展评价(2012-2013)基于期刊论文的分析[J].中外法学,2015,27(04):1100-1119.
摘要:<正>继本刊2013年第4期发表2010-2011年民事诉讼法学发展评价以来,中国民事诉讼法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现行《民事诉讼法》自1991年正式颁布以来第一次综合性修改并于2012年出台了修正案。本期所评论的2012-2013年民事诉讼法学研究成果正处在这个历史节点上,因此这一阶段的研究明显打上了这一特殊时期的印记:其一是法律修改激活了法学研究的热情和灵感,出现了令人欣喜的、井喷式的繁荣景象。不仅新秀纷呈、各显优势,而且一些基本处于休耕状态的资深学者也再现风采、群星闪烁,特别令人瞩目的是参加了前两次立法的新中国第一代民事诉讼法学者常怡先生宝刀不老,奉献了两篇兼具历史感和
|
 |
陈刚.苏联民事诉讼法上возражение制度研究[J].中外法学,2014,26(05):1310-1325.
关键词:苏联民事诉讼法;反驳诉讼请求;抗辩;法系意识
摘要:我国民事诉讼法上的反驳诉讼请求制度是对苏联法上возражение的移植及本土化,而苏联法上的возражение在本质上同于德日法上的抗辩。但出于诸多原因,我国法学界至今尚无一篇研究возражение的专论,由此使反驳诉讼请求制度因法理不明而不能在实践中发挥应有功能。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возражение制度的基本意义,不仅有助于促进反驳诉讼请求制度及其法理的完善与发展,而且还有可能为建设我国民事诉讼领域的抗辩制度体系提供有益的参考。
|
 |
本刊编辑部.中国民事诉讼法学发展评价(2010-2011)基于期刊论文的分析[J].中外法学,2013,25(03):445-461.
摘要:<正>学科发展评价的宗旨及其对学术生态的意义,本刊主编已在第1期中阐明。本期将在这一总体目标之下继续对中国民事诉讼法学2010-2011年的发展状况进行实质性学术评价,力求真实完整地反映出这一时期本学科发展的进步和问题。这种尝试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和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