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陳洪傑.司法如何民主:人民司法的歷史闡釋與反思[J].比較法研究,2016,(05):126-139.
關鍵詞:司法民主;馬錫五審判方式;群眾路線;二元體制;政治典範
摘要:在殘酷的革命鬥爭年代,出於取得合法性的政治緊迫性,大眾化司法成為人民政權展示其民主實踐成就的重要政治象徵。然而,司法的大眾化實踐卻存在與生俱來的政治技術難題:如果允許缺乏政治覺悟的普羅大眾完全自主地廣泛參與司法決策,則有可能導致"法意"被"民意"所裹挾,這並不利於人民政權"改造社會"之目標達成。儘管"馬錫五審判方式"成功塑造出一種"法意"兼顧"民意"的實踐典範,但這種政治化典範所能起到的道德示範效應與實踐應用價值是有限的。對於那種有可能影響政治宣傳效果的"非典型性"實踐,必須以相對於公眾而言"不可視"的方式掩藏起來。在唯有"講政治"的"典範"才具有"可視性"的二元體制中,"個體"的主體性價值與意義難以得到自我呈現,這反而在事實上壓制了司法的民主決策潛力。
|
 |
陳洪傑.司法如何民主:人民司法的歷史闡釋與反思[J].比較法研究,2016,(05):126-139.
關鍵詞:司法民主;馬錫五審判方式;群眾路線;二元體制;政治典範
摘要:在殘酷的革命鬥爭年代,出於取得合法性的政治緊迫性,大眾化司法成為人民政權展示其民主實踐成就的重要政治象徵。然而,司法的大眾化實踐卻存在與生俱來的政治技術難題:如果允許缺乏政治覺悟的普羅大眾完全自主地廣泛參與司法決策,則有可能導致"法意"被"民意"所裹挾,這並不利於人民政權"改造社會"之目標達成。儘管"馬錫五審判方式"成功塑造出一種"法意"兼顧"民意"的實踐典範,但這種政治化典範所能起到的道德示範效應與實踐應用價值是有限的。對於那種有可能影響政治宣傳效果的"非典型性"實踐,必須以相對於公眾而言"不可視"的方式掩藏起來。在唯有"講政治"的"典範"才具有"可視性"的二元體制中,"個體"的主體性價值與意義難以得到自我呈現,這反而在事實上壓制了司法的民主決策潛力。
|
 |
劉仲屹.司法實踐對我國立法完善的必要性分析——以司法實踐與立法完善的關係為視角[J].比較法研究,2016,(02):192-200.
關鍵詞:司法實踐;立法完善;必要性
摘要:現今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這一體系的形成,為我國司法審判工作的順利進行與有效開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但是,我們應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尚不完善,依然存在立法技術不充分、法律漏洞以及法律之間相互矛盾等問題。本文以司法實踐與立法完善之間的關係為切入點,結合英美法系與大陸法系的相關理論與學說,並以大陸法系的代表——德國的法律實踐為例,深入分析與探討司法實踐對立法完善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提出:司法實踐對我國現階段的立法完善有着積極的促進作用,司法實踐是完善立法的一個必要途徑與來源,我國應積極從司法實踐中汲取營養,以進一步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
 |
張千帆.如何設計司法?法官、律師與案件數量比較研究[J].比較法研究,2016,(01):52-62.
關鍵詞:司法員額制;人均訴訟量;案少人多;法官精英化
摘要:本文通過比較美國、德國、澳大利亞、日本和印度等主要國家的司法員額結構,探討訴訟、法官與律師之間的數量關係及其所體現的一般司法規律,並和中國司法結構進行比較,在此基礎上指出中國司法改革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相應建議。文章認為,中國司法結構存在"三少一多"的特點——訴訟少,律師少,法官人均案件少,法官多。在員額制改革過程中,不宜實行全國"一刀切",而是要根據當地的案件數量適當配備法官職數,同時發展適當規模的律師隊伍,讓律師在法治進程中充分發揮積極作用。
|
 |
王祿生.法院人員分類管理體制與機制轉型研究[J].比較法研究,2016,(01):63-75.
關鍵詞:法院人員;分類管理;體制;機制;轉型
摘要:肇始於20世紀末的法院人員分類管理改革並未取得預期成果。宏觀層面人事、財政及司法行政管理的體制困局,中觀層面機制改革有"分類"無"分類管理",微觀層面法院內部治理的行政化桎梏是共同成因。下一階段法院人員分類管理改革應實現體制與機制的轉型,即司法行政管理體制由分散走向統一、分類管理機制由單一走向差異、法院內部治理由單軌走向雙軌。
|
 |
吳如巧.美國媒體視野中的民事訴訟[J].比較法研究,2015,(05):190-200.
關鍵詞:媒體;民事訴訟;扭曲;影響
摘要:媒體對民事訴訟制度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它不僅影響特定情況下民事訴訟裁判的作出,也影響更廣泛的民事訴訟制度,因為媒體的報道影響民事訴訟中不同參與者決定的作出。本文探討媒體對民事訴訟所作報道的本質,公眾和法律從業者對民事訴訟制度的看法,以及媒體報道對於陪審團成員、法官、民事訴訟當事人和政策決策者在作出有關決定時的潛在影響。總體而言,該研究表明,目前美國媒體對民事訴訟的報道大多都曲解了事實,並在不同角度影響了人們對民事訴訟制度的認識,也影響了民事訴訟結果的作出。然而,現有的研究仍有很多空白需要填補。
|
 |
吳如巧.美國媒體視野中的民事訴訟[J].比較法研究,2015,(05):190-200.
關鍵詞:媒體;民事訴訟;扭曲;影響
摘要:媒體對民事訴訟制度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它不僅影響特定情況下民事訴訟裁判的作出,也影響更廣泛的民事訴訟制度,因為媒體的報道影響民事訴訟中不同參與者決定的作出。本文探討媒體對民事訴訟所作報道的本質,公眾和法律從業者對民事訴訟制度的看法,以及媒體報道對於陪審團成員、法官、民事訴訟當事人和政策決策者在作出有關決定時的潛在影響。總體而言,該研究表明,目前美國媒體對民事訴訟的報道大多都曲解了事實,並在不同角度影響了人們對民事訴訟制度的認識,也影響了民事訴訟結果的作出。然而,現有的研究仍有很多空白需要填補。
|
 |
李立豐.政治民主與司法「獨裁」悖論的制度破解:以日本裁判員制度為視角[J].比較法研究,2015,(03):155-168.
關鍵詞:司法獨裁;悖論;日本裁判員制度
摘要:民主政治的悖論之一,就是其司法權的相對封閉與"獨裁"。司法權的"非民主性"使其面臨合法性的危機。司法民主化是政治民主化的必然邏輯結論,但卻往往在制度化建設過程中,面臨來自於社會現實與司法理論的雙重挑戰。作為破解司法"獨裁"的一次制度嘗試,日本裁判員制度的建構及實踐經驗可為包括中國在內世界各國的司法民主化建設,提供重要的反思與批判視角。
|
 |
李立豐.政治民主與司法「獨裁」悖論的制度破解:以日本裁判員制度為視角[J].比較法研究,2015,(03):155-168.
關鍵詞:司法獨裁;悖論;日本裁判員制度
摘要:民主政治的悖論之一,就是其司法權的相對封閉與"獨裁"。司法權的"非民主性"使其面臨合法性的危機。司法民主化是政治民主化的必然邏輯結論,但卻往往在制度化建設過程中,面臨來自於社會現實與司法理論的雙重挑戰。作為破解司法"獨裁"的一次制度嘗試,日本裁判員制度的建構及實踐經驗可為包括中國在內世界各國的司法民主化建設,提供重要的反思與批判視角。
|
 |
李立豐.政治民主與司法「獨裁」悖論的制度破解:以日本裁判員制度為視角[J].比較法研究,2015,(03):155-168. 關鍵詞:司法獨裁;悖論;日本裁判員制度 摘要:民主政治的悖論之一,就是其司法權的相對封閉與"獨裁"。司法權的"非民主性"使其面臨合法性的危機。司法民主化是政治民主化的必然邏輯結論,但卻往往在制度化建設過程中,面臨來自於社會現實與司法理論的雙重挑戰。作為破解司法"獨裁"的一次制度嘗試,日本裁判員制度的建構及實踐經驗可為包括中國在內世界各國的司法民主化建設,提供重要的反思與批判視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