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唐宏强,黄浴宇.法官地位的经济学分析——以美国为范例的考察[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02):111-116.
关键词:经济人理性;自发秩序;分工;产权;社会博弈
摘要:法官地位问题是目前司法改革中遇到的核心问题之一 ,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在哈耶克自发秩序理论的基础上 ,以社会分工为逻辑起点 ,沿“经济人”理性选择的路径 ,探讨初始产权的界定以及法官所面对的内外约束机制对于法官地位形成的重要意义 ,给我们的启示是 :中国司法改革应借鉴美国法官地位确定的经验 ,建立法官排他性产权的制度保障 ,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实行审级中的双轨制和社会各利益集团的有限参与。
|
 |
王安异,毛卉.论审判的自治与控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0,(01):44-53.
关键词:审判;自治;控制;公开
摘要:文章思考了审判自治的法治蕴涵,认为中国审判改革的选择不在移植审判自治的制度, 而在于给审判再生产提供自我完善的条件, 并进行必要的控制,
且审判控制并不能取代法官的自主审判。审判的自主和控制是审判改革中的一对矛盾,二者整合于审判公开。
|
 |
德全英.中美法院制度的宏观比较与思考[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9,(03):
关键词:中美法院制度;权力;司法
摘要:当前中国推进司法制度改革,有必要观察和研究其它国家司法制度的一些有益的经验。此文从法院的权力、机构的设置、管辖和解释、法官的产生和任免、以及法院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和趋向等几个方面宏观地比较了中美法院制度各自的特点。两国司法制度由于国情的不同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同时面对各自统一法制的问题,又存在某些共同的趋向。提出了当前司法改革中加强统一司法权,消除司法工作中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倾向,以利于公正司法的基本设想
|
 |
王祺国,张荻秋.论审判独立的双重属性[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89,(03):20-24.
摘要:<正> 一、审判独立的由来与发展 众所周知,在封建专制统治下,行政、立法、司法大权为君王所独揽,必然造成司法专横,不可能存在司法独立。为了反对封建的司法专横,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了审判独立(又称司法独立、法院独
|
 |
郑智航.智能司法信任机制的法律构建[J].现代法学,2023,45(06):71-84.
关键词:智能司法;司法信任;人工智能;技术治理
摘要:传统司法信任包括基于对司法制度、司法机构、司法工作者行为等司法内部知识的认识而产生的认知信任,基于司法的运作能够满足公平感、正义感等情感预期而产生的情感信任和基于既有外部司法经验与司法情感产生的信念信任三个基本层次。在智能司法活动中,由于“技术信任”的客观属性,信任生成中的理性成分得到了强化和放大,情感与信念的成分则被相应地弱化。通过制度规范实现对技术的开发应用和评估监管、增强司法人员在技术使用过程中的能动性、恪守技术的工具属性、搭建制度化的沟通平台,以及保持同社会公众积极的互动与沟通、约束和引导新媒体的宣传等,是构建智能司法信任的重要方面。
|
 |
蒋惠岭.论传统司法规律在数字时代的发展[J].现代法学,2023,45(05):125-138.
关键词:司法规律;数字时代;智慧法院;司法改革
摘要:数字时代和智能社会是司法制度发展的新场景,而司法制度的理论支撑——司法规律(在法律范畴内体现为司法原则)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旧有问题依然存在,而新问题不断涌现。尽管司法改革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传统司法规律的内涵,但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以“智慧法院”建设为研究场景,针对在线诉讼、司法智能化、互联网应用中遇到的新问题,特别是审判独立、实体公正、程序公正、司法民主、司法效率等主要原则受到的冲击,依托司法改革的成果,对上述原则在数字时代的内涵、表达、作用形式、困境及出路进行系统分析。即使在数字时代,传统司法规律的基本论断依然成立,但又需要适应时代要求和实践情况。
|
 |
陈柏峰.我国政法教育的变迁与展望[J].现代法学,2022,44(02):3-21.
关键词:政法;政法教育;法学教育;全面依法治国;大法治格局
摘要:政法教育形成于1950年代,基于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它为政法工作培养专门干部。与政法工作强调政治性一样,政法教育是强调政治性的法学教育,非常重视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纪律教育。改革开放后,法学教育日趋强调专业化、职业化。20世纪80年代,仍继续强调政治性。这与当时的社会治安形势及“严打”刑事政策有一定关系。1990年代以后,政治性在政法教育中日渐淡出,法学教育趋向服务市场经济的专业化。新时代的治国理政,在法治领域创造了一系列新实践,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运用深入政治领域,国家和社会治理广泛纳入全面依法治国范畴,涉外法治深度关联国际政治、国际关系。这些实践造就了强调政治性的大法治工作格局,对法学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催生了新政法教育。党内法规学、纪检监察学、国家安全学、社会治理法学等新学科应运而生,人权法学、知识产权法学等学科应需更新。新政法教育与专业化法学教育并行,扩展了法学教育的领地。
|
 |
雨峰.中国基层司法中的仪式与权力[J].现代法学,2021,43(05):41-53.
关键词:基层司法;仪式;权力;技术;司法多义性
摘要:通过影像和访谈获得的材料可以提供生动的司法运行情况。基于一部电影和深度访谈发现,在基层司法中,与抽象的法律规范相比,地方性知识发挥着重要作用。依赖于时间、空间、阶层、主体等地方性要素,司法在运行中呈现出不同的权力关系和技术。正是这些权力与技术,使司法呈现出多重面相。司法并不是纯粹的公权力规范私主体行为的过程,相反它是国家公权力和民间私行为互动的场域。仪式是司法中的重要要素,当事人有时会通过参与仪式而影响理想中的司法仪式。空间体现着不同主体间的权力关系。基层司法更多呈现了民间百姓的实践,从而使司法具有了多义性。因此,看上去是"背离"司法的现象实际上是司法的不同面向。
|
 |
魏斌.司法人工智能融入司法改革的难题与路径[J].现代法学,2021,43(03):3-23.
关键词:司法人工智能;司法改革;数字正义;司法价值;司法规律
摘要:司法人工智能融入司法改革是新一代科学技术推动司法改革的新范式,它为提升司法改革质效、提高司法能力、推进司法公开、坚持司法为民和公正司法提供了智能化解决方案。司法人工智能融入司法改革的法理表达是"数字正义",它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方法为司法改革提供适用的理论解释和方法论支持。然而,司法人工智能面临着公正和效率价值的失衡,实践上仍难以满足司法改革的需求,技术上存在算法不可解释和过拟合的瓶颈,还缺乏精细化评估司法改革成效的科学方法。未来路径需要从顶层设计上构建多维司法价值均衡发展的科学理论,研发遵循司法规律的智能化应用,建立以司法人员为中心的人机协同机制,构建司法改革成效评估的科学方法,制定司法人工智能的伦理规范,探索适应司法数字化改革的诉讼制度。
|
 |
陆永棣.法官良知在司法责任制背景下的展开[J].现代法学,2020,42(03):14-28.
关键词:司法责任制;影响性案件;责任豁免;法官良知
摘要:从南京彭宇案到聊城辱母杀人案,从郑州电梯劝阻吸烟案到广州摘杨梅坠亡案,当下一系列影响性案件不断拷问着法院和法官应该如何对事关社会道德、善良风俗等个案,以符合常情常理、不与公众主流道德情感相悖的判决完成个案救济,最终实现对社会道德风尚的回应和引领,从而彰显司法价值。这类案件的处理由于法官把握失度从而成为影响性案件的原因尽管多样,但惮于错案追究制,回避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上应有的"弘扬正义的良知"的追求,并以此为避责选择,降低抑或排除办案风险,无疑为重要方面。因此,应完善司法责任制改革中的错案追究制度,在建立一种遵循正当程序下的责任豁免制度的基础上,由法官"弘扬正义的良知"的要求,以善良之心对待每一个案件;准确把握立法本意,以主流道德价值回应社会公众期待;审慎驾驭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的关系,以法律的尺度实现道德的要求,努力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