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翔.陪審員參審民事案件中事實問題與法律問題的區分[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8,36(03):179-188.
關鍵詞:陪審制;事實問題;法律問題;概念區分;法官指示
摘要:事實與法律問題的區分是陪審員參審民事案件不可迴避的問題。英美法系事實與法律問題呈區分與交錯狀態,大陸法系訴訟結構同區分論存有衝突。我國陪審員參審下事實與法律問題的區分存在極大障礙,可從"最低限度概念區分+法官指示程序保障"的二元路徑予以求解。從厘定最狹義的事實問題、根據裁判主體認知規律及裁判對象酌定混合問題等方面確定事實問題與法律問題區分的最低限度,如感觀直接感知的事項、小前提的回溯式涵攝、證明力評價、事實判斷中的非法律評價。建立符合我國實際的由指示階段、指示啟動、指示內容、指示效力、指示救濟等構成的法官指示體系,使最低限度的概念區分融入訴訟程序,一定程度解決事實與法律問題的區分難題。
|
 |
朱福勇.論合議庭的評議對象與論證表達[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7,35(01):134-142.
關鍵詞:合議庭;評議對話;評議對象;論證表達
摘要:在職權型訴訟構造下,合議庭評議存在的"合而不議",法官"獨白"之現象,抑制合議庭功效之發揮。具有主體間平等性、言說推理性和程序正當性特質的合議庭評議對話,旨在促進參審人員就案件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問題達成共識。合議庭評議對話依賴於訴訟主體間平等對話,聚焦當事人論辯意見,確立評議對話結論的邏輯性、結果的共識性和說服他人的可接受性,以促進合理的、可接受的評議結果的形成。
|
 |
劉方勇.人民陪審員角色衝突與調適[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6,34(02):155-166.
關鍵詞:司法民主;人民陪審;角色理論
摘要:人民陪審員角色分析表明,"陪而不審"現象根源於司法場域的角色衝突。基於角色認知與角色期待的多重性,"陪而不審"尚不能涵蓋陪審員角色的全部表現,且"陪而不審"雖非制度期許的正效應,但尚未產生明顯負效應。故陪審員角色調適應契合角色認知與期待的多重性:在角色定位上,應回歸"外行"應然角色;在角色扮演上,應立足於"參",再着眼於"審";在角色挑選上,應以開放性與隨機性為前提,並以開放性保障隨機性。
|
 |
李喜蓮.網上公開之民事裁判文書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5,33(04):191-201.
關鍵詞:民事裁判文書;事實認定;判決主文
摘要:民事裁判文書承載着諸多價值理念已然上網公開了。公開的民事裁判文書在事實認定、論證說理、判決主文等核心內容上不盡人意,在文字表達、結構佈局方面也存在諸多明顯錯漏。究其原因,既有法官知識和經驗不足,以及對裁判文書上網公開意義認識不深之內因,亦有保障法官獨立審判、確保裁判文書質量之相關制度缺失之外因。為了切實提高裁判文書的質量,避免裁判文書帶"病"上網,必須對法官進行知識和能力方面的培訓,以提高他們製作裁判文書的能力,並且建立健全相關保障制度,為法官製作優秀裁判文書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唯有如此,方能彌合裁判文書上網公開的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巨大差距。
|
 |
何家弘,王燃.法院庭審直播的實證研究[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5,33(03):53-63.
關鍵詞:庭審直播;網絡直播;視頻直播;圖文直播;微博直播
摘要:法院的庭審直播是指法院在法庭審判的同時通過廣播、電視或網絡等途徑對庭審過程進行的圖文、音頻、視頻播放。庭審直播是司法公開的需求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庭審直播是有利有弊的。就當下中國而言,庭審直播的價值主要表現為有助於增強司法的透明度,提升司法的公信力,維護司法公正,遏止司法腐敗,改變庭審虛化的現狀,促進司法判例制度的建立等。目前,中國法院的庭審直播存在着地區發展不太平衡、直播體系不很規範、直播技術不夠專業、直播內容不甚完整等問題,因此就要健全庭審直播的體系,完善庭審直播的規則,提升庭審直播的水準,加強庭審直播的實效。
|
 |
劉小鵬.庭審網絡直播與當事人私隱權保護的衝突與平衡[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5,33(03):64-72.
關鍵詞:司法公開;庭審網絡直播;私隱權
摘要:為了擴大司法公開與加強社會監督,各地法院紛紛推行庭審網絡直播。法院充分肯定庭審網絡直播的積極作用,卻忽略了當事人私隱權的保護。庭審網絡直播與私隱權的實現方式與價值差異決定了兩者必然發生衝突,這種衝突實際上是司法權力與公民權利的衝突。由法院主導的司法公開應當避免司法專橫與司法行政化。借鑑域外庭審直播經驗,應當尊重與保護個人的人格權利,協調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堅持程序正當原則,完善我國目前的庭審網絡直播制度,在司法權力與公民權利的衝突中構建平衡。
|
 |
魏勝強.司法公正何以看得見——關於我國審判方式的思考[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3,31(06):35-48.
關鍵詞:審判方式;司法公正;改革
摘要:我國當前審判方式的缺點是,不能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司法公正:開庭方式無需當庭宣判,難免引人質疑;閉庭方式偏重書面材料,具有神秘色彩;特殊方式情形過於特殊,淡化外在標準。司法公正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對審判方式提出的要求在於:尊重當事人的主體地位,法官的職權服務於當事人的權利;發揮法律職業共同體的作用,實現控辯力量的平衡;維護法官獨立審判的權力,限製法官的任性。圍繞司法公正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改革我國的審判方式,應當從內外兩方面入手。內在方面是使審判方式改革與司法制度改革同步進行,關鍵是改革審判管理體制和陪審制度,並推行公開審判制度。外在方面是賦予現有的審判方式以新的活力,即突出開庭審判和當庭宣判的主導地位,閉庭方式與特殊方式限於基層人民法院在簡易程序中合併適用,高級以上人民法院實行巡迴審判。
|
 |
趙鋼.迴避制度之改良與保全機制之完善——以《民事訴訟法》修改為背景的思考[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2,30(06):159-162.
關鍵詞:民訴法修改;迴避制度;保全機制
摘要:《民訴法修改決定》的通過,使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得到了較為全面的改良與完善。具體就迴避制度而言,除在迴避事由等方面明顯更趨周密外,沒有適時借鑑、吸收"依職權裁定迴避"之適宜方式,顯為此次修法之不足;就保全機制的完善來講,"財產保全"概念之棄用與"保全"用語之"上位",顯然使得與財產保全平行之"行為保全"有了容身之所,但從財產保全與行為保全共同之目的,以及二者與證據保全之邏輯關係來看,似以"執行保全"來指代財產保全和行為保全更加合理。
|
 |
韓波.論迴避制度的根基:信息披露[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1,29(01):141-148.
關鍵詞:迴避事由;信息披露;偶然發現模式
摘要:缺乏相應的信息,當事人意識不到需迴避人員迴避的必要性,當事人就沒有申請迴避的理由和依據。沒有完善、充實的信息披露制度,迴避制度只能處在被"形骸化"的窘境中。在我國訴訟中,迴避事由信息的發現模式屬於偶然發現模式。這使得我國訴訟程序正義處在低水準狀態。迴避事由信息披露與需迴避人員的私隱權保護、司法權威的實現不存在衝突。迴避事由信息披露是保障當事人訴訟知情權的應然之舉。可以考慮組合使用網絡披露、院內披露、文書披露的迴避事由信息披露方式,使我國迴避制度實在化。
|
 |
彭海青.我國合議庭評議表決制度功能缺失之省思[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09,27(03):131-135.
關鍵詞:合議庭;評議;表決;功能;原則
摘要:合議庭評議表決制度具有充分發揮集體智慧、形成評議結論的功能。為發揮這些功能,採行合議制的國家一般都確立了全體參與,秘密評議;地位平等,獨立表決;多數決定,異議保留等原則。我國合議庭評議表決制度在體現這些原則的具體規則的確立與實施方面有所欠缺,導致功能缺失,應當從其自身制度與相關工作制度的並行調整兩方面着手進行改革,才會具有實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