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胡亚球.论民事诉讼当事人具体化义务的中国路径[J].清华法学,2013,7(04):34-45.
关键词:具体化;义务;制度完善;中国路径
摘要:当事人具体化义务是采民事诉讼辩论主义,奉行主张责任的必然产物。它包括事实陈述具体化和证据声明具体化双重含义。为保障法院的审判利益,当事人的防御利益和证人的人格利益,德日等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乃至英美法国家均建立了以该义务为中心或者类似该义务的规则体系。我国的当事人具体化义务孕育于1991年的《民事诉讼法》,生成在2001年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并于2012年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中得到诚信原则和审前程序的支撑。但由于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忽略,当事人具体化义务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诸多不足。因此,要对立法方法予以创新,规则体系予以健全,审前程序合目的性完善,阐明权针对性充实,以更好地发挥当事人具体化义务的程序功效。
|
 |
巢志雄.民事诉权合同研究——兼论我国司法裁判经验对法学理论发展的影响[J].法学家,2017,(01):32-47+176.
关键词:民事诉讼;诉权;诉权合同
摘要:诉权是程序法上的主观权。在不违反程序法的前提下,当事人有权依意思自治原则对诉权进行自由处分。诉权合同是当事人进行诉权处分的表现形式。我国民事司法实务对诉权合同的合法性予以认可,并且自发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裁判经验。宪法诉权说和诉权人权论等观点不符合经验性常识,是一种误导。我国司法裁判经验与法国、德国、日本等传统大陆法系国家的诉权理论及其司法实践不谋而合,而我国民事诉权理论的研究却远未能满足司法实务要求。民事诉讼研究中的"理论脱离实践"问题亟需得到改变。
|
 |
张嘉军.论诉讼契约的效力[J].法学家,2010,(02):139-147+179.
关键词:诉讼契约;处分效;义务效;违约救济
摘要:诉讼契约需具备一定的要件方可生效。生效之诉讼契约对于当事人和法院都具有一定的约束力。法定诉讼契约对于诉讼程序产生直接效力,而非法定诉讼契约仅有间接效力,尚需义务人实施后续诉讼行为方可对诉讼程序产生一定的效力。基于当事人诉讼上之抗辩,对于诉讼性质诉讼契约之违反,法院依照双方约定的有关程序继续进行或者对双方约定的诉讼行为直接予以认可;对于私法性质诉讼契约之违反,法院在审查双方关于实体部分的合意是否合理履行基础上判定该违反行为是否有效。
|
 |
黄忠顺.诉讼实施权配置的模式构建[J].比较法研究,2016,(04):75-91.
关键词:诉讼实施权;当事人适格;法定诉讼担当;意定诉讼担当;诉讼信托
摘要:传统当事人适格理论仅对谁有权提出或者抗辩诉讼请求问题进行静态研究,没有同时解决重复赋权引起的诉讼实施权竞合问题。而诉讼实施权配置理论不仅从动态的角度重新归纳和拓展赋权模式,还对赋权模式引发的复数诉讼实施权竞合问题的解决进行模式构建。诉讼实施权的赋权模式可以区分为实体法定赋权、实体意定赋权、程序法定赋权、程序意定赋权等四种基本模式。固有诉讼实施权与新设诉讼实施权之间的关系协调模式可以区分为替代性诉讼实施权配置模式与共享性诉讼实施权配置模式,而复数新设诉讼实施权的关系协调模式可以分为排他性诉讼实施权配置模式和复合性诉讼实施权配置模式。
|
 |
任重.民事诉讼真实义务边界问题研究[J].比较法研究,2012,(05):146-154.
摘要:<正>真实义务是20世纪德国民事诉讼法学最为重要的论题之一。〔1〕一方面,真实义务直接涉及自由主义诉讼模式的修正,关系到民事诉讼的原则博弈;另一方面,真实义务又对1877年来确立在德国民事诉讼法中的诸多制度产生重要影响。仅仅从字面含义理解,真实义务可以被定义为某人负有在民事诉讼中说出真相的义务,如果违反这种义务将受
|
 |
肖建国,黄忠顺.诉讼实施权理论的基础性建构[J].比较法研究,2011,(01):83-94.
摘要:<正>在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的学术谱系中,以德、日为代表的大陆法系民事诉讼理论自清末修律到今天民事诉讼法即将展开的第三次大规模修改,一直占据着多样化的学术渊源的主流,并且形成了中国民事诉讼理论的学术传统和制度根基。作为大陆法系民事诉讼理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学术范畴,诉讼实施权是当事人实施诉讼行为的前提条件,也是将诸多民事诉讼制度,如诉讼担当、诉讼信托、诉讼代理、诉讼代表以及多数人诉讼制度予以正当化的理论基石。遗憾的是,国内学者尚未来得及对诉讼实施权理论进行专门研究,目前
|
 |
廖军,解春.抵销与反诉——历史与价值的探讨[J].比较法研究,2005,(01):43-57.
摘要:<正>抵销和反诉是反对请求权主张的两种方式,在历史上两者一直联系密切,这表明我们不仅有必要从制度价值角度探讨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也有必要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两者的关系。
|
 |
张晓薇.滥用诉讼权利之比较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4,(04):121-126.
|
 |
熊跃敏.诉讼上和解的比较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3,(02):75-87.
|
 |
肖建华.正当当事人理论的现代阐释[J].比较法研究,2000,(04):337-3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