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龙翼飞,杨建文.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诉讼地位[J].法学家,2009,(04):40-50+157.
关键词:诉讼地位;当事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
摘要: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是诉讼当事人。我国民事诉讼法关于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立法规定存在着内在冲突,在理论和实务上产生了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立法应明确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诉讼当事人地位。当事人申请参加是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的适当方式,法院依职权追加和通知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是超越司法被动性原则的体现,立法上应取消这一规定。
|
 |
范愉.群体性侵害事件的多元化解决——三鹿奶粉事件与日本丙型肝炎诉讼案的比较研究[J].法学家,2009,(02):56-65+157-158.
关键词:三鹿奶粉事件;丙型肝炎诉讼案;群体性侵害事件;集团诉讼;多元化处理
摘要:群体性侵害事件的处理是当代社会的重要课题,中国三鹿奶粉事件的行政主导处理和日本丙型肝炎诉讼案的立法与司法结合、合并和解各有千秋,都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经验。本文通过对两案的比较,在分析其利弊的同时,指出其共同特点:在处理大规模群体性侵害事件时,积极开拓多元化处理机制,寻求善治;以对受害人的救济为核心,选择最有利于受害人获致救济的处理方式;政府责任的扩大及积极处理;基于特定体制、社会环境与条件的灵活处理。
|
 |
吴英姿.代表人诉讼制度设计缺陷[J].法学家,2009,(02):66-78+158.
关键词:代表人诉讼制度;群体诉讼;司法的边界
摘要:实证调查表明,代表人诉讼制度不是法院处理群体纠纷案件的唯一方式。当事人人数多少及其相互关系、案件类型、审判成本、外部压力等都是影响法院处理群体纠纷方式的因素。代表人诉讼制度设计存在明显缺陷,导致这个在理论上和立法上被赋予高度期待的制度在实际运作中遭遇重重障碍,群体纠纷案件处理结果成为多方力量博弈的产物。该制度的缺陷提醒我们:法治建设过程中不能抛开国外法律制度产生的特定历史背景、文化基础和制度环境,简单化理解,甚至曲解他国立法,"为我所用"式地盲目借鉴。
|
 |
汤维建.论团体诉讼的制度理性[J].法学家,2008,(05):101-111.
关键词:团体诉讼;当事人制度;集团诉讼
摘要:团体诉讼是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制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我国学术界迄今尚未对其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本文主要探讨两个问题:一是辨析团体诉讼的概念内涵和制度特征,以求证其立法上应有的制度空间。通过分析,团体诉讼与集团诉讼等相近范畴的界限变得更加清晰。二是着重探讨了团体诉讼制度的优势和弊端,深刻地揭示出团体诉讼制度所蕴含的社会发展前提及其强劲的政治影响功能,最后得出结论认为:我国应当引进团体诉讼制度,并与选定当事人制度、集团诉讼制度形成并存的"三驾马车",从而完善我国的复杂当事人制度体系。
|
 |
江伟,肖建国.关于代表人诉讼的几个问题[J].法学家,1994,(03):3-8.
摘要:<正> 代表人诉讼是为解决群体性纠纷所设立的一项诉讼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一个创举。新民诉法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借鉴了日本的选定当事人制度和英美的集团诉讼的基础上,科学地规定了代表人诉讼制度,从而使人民法院在解决群体性纠纷时有了法律依据和行为规范。一、两种类型的代表人诉讼
|
 |
王国征.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J].法学家,1998,(04):80-86.
摘要:<正> 在我国民事诉讼参加人中,争议最大的恐怕要数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了。尽管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界对这一问题讨论了多年,但至今未形成统一的看法。目前在我国的经济审判实践中这个问题与地方保护主义结合起来,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我国《民事诉讼法》对这一问题的规定存在一些不明确、不完善之处,为解决审判实践中这一比较突出的问题,最近
|
 |
江伟,肖建国.关于代表人诉讼的几个问题[J].法学家,1994,(03):3-8.
摘要:<正> 代表人诉讼是为解决群体性纠纷所设立的一项诉讼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一个创举。新民诉法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借鉴了日本的选定当事人制度和英美的集团诉讼的基础上,科学地规定了代表人诉讼制度,从而使人民法院在解决群体性纠纷时有了法律依据和行为规范。一、两种类型的代表人诉讼
|
 |
黄忠顺.确定判决对案外第三人权益的损害及其救济原理[J].比较法研究,2021,(04):98-114.
关键词:判决效力相对性;虚假诉讼;第三人撤销之诉;案外人异议之诉;正当程序保障
摘要:传统观点认为,判决效力相对性抗辩足以保护案外第三人权益,不受确定判决效力拘束的案外第三人应当通过另行起诉的方式谋求救济。判决效力相对性原则可以充当案外第三人另行起诉的理论基础,另行起诉通常可以向案外第三人提供更为充分的正当程序保障,但势必带来案外第三人权益救济不及时、正当程序保障滞后、判决相互矛盾等问题。以人民为中心的民事司法应当保障不具有可归责性的案外第三人可以及时、彻底地消除确定判决给其造成的不利影响。反思确定判决与案外第三人权益之间的关系,是科学构建案外第三人权益救济体系的先决性理论问题。
|
 |
曹云吉.多数人诉讼形态的理论框架[J].比较法研究,2020,(01):185-200.
关键词:共同诉讼;第三人;诉讼标的;判决效力
摘要:多数人诉讼形态是由诉讼实施权、诉讼标的、判决效力三个"变量"的不同形态组合而成。理论上利用诉讼标的"相对化"扩大既判力范围之方式虽然可能提高诉讼效率,但亦可能弱化诉权对审判权的制约,而且亦会导致共同诉讼与第三人制度边界模糊甚至致使第三人制度"消失"。因此可在诉讼标的旧实体法说的基础上,将诉讼标的状态"精细化"为诉讼标的共同、诉讼标的相同、诉讼标的主从、诉讼标的对立、诉讼标的不相关,且与诉讼实施权的"有无"状态相结合,形成多数人诉讼类型的最大范围。在此基础上,将多数人诉讼形态与判决的既判力、反射效、预决效力等灵活结合,建构兼顾"纠纷的效率化解决"与"案外人利益保障"的多数人诉讼形态的理论框架。
|
 |
罗智敏.意大利最新集团诉讼立法探究——兼议对我国的立法启示[J].比较法研究,2012,(01):75-86.
摘要:<正>近些年在意大利频繁出现社会影响极大的大规模侵权事件,〔1〕实行传统诉讼模式的意大利司法机关在解决这些权益纷争时陷入了捉襟见肘的困境,尽管根据意大利法律规定,也存在保护集体利益和分散利益的诉讼,〔2〕但这种诉讼属于团体诉讼,原告资格被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