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 登錄 | 註冊

作者共發了217篇帖子。

【資料庫】10.民事訴訟證據

211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7-16 11:47
陳杭平.「事案解明義務」一般化之辨——以美國「事證開示義務」為視角[J].現代法學,2018,40(05):159-169.
關鍵詞:事案解明義務;事證開示義務;具體化義務;證明責任;文書提出命令
摘要:隨着我國民事訴訟模式從"(超)職權主義"向"當事人主義"轉型,不負證明責任之一方當事人的事案解明義務逐漸浮出水面。事案解明義務應否一般化是大陸法系國家及地區理論爭議的熱點問題。作為一般化的樣本,美國事證開示義務殊值探究。美國之所以確立一般性事證開示義務,與其訴答機制、具體化義務、證明責任等所具有的特殊性有關。而且,其事證開示義務範圍趨向限縮。我國尚不具備確立一般性事案解明義務的必要及可能,但仍可參考其事證開示方法對文書提出命令等予以完善。
212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7-16 11:49
楊會新.集中審理模式下證據失權制度重構[J].現代法學,2018,40(04):150-160.
關鍵詞:證據失權;訴訟促進;集中審理;證據收集;程序保障
摘要:適時提出義務是實現集中審理的重要一環,而適時提出義務的正當性亦離不開集中審理的制度體系。受對策性立法的影響,舉證時限與集中審理在制度構建過程中出現了背離:2001年《證據規定》為提升訴訟效率而規定舉證時限,未能在集中審理的框架內整體謀劃,而當時當事人證據收集手段與程序保障的不足,又進一步消減了證據失權的正當性;至2012年《民事訴訟法》及其後的《民訴法解釋》,集中審理的改革思路初步形成,爭點整理程序得以完善,但證據失權卻流於空文。舉證時限應在集中審理的制度框架下統籌規劃,綜合考慮當事人的證據收集能力與程序保障情況,重構寬嚴得當的失權制度。
213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7-16 11:50
李永泉.功能主義視角下專家輔助人訴訟地位再認識[J].現代法學,2018,40(01):157-167.
關鍵詞:專家輔助人;訴訟地位;功能主義;獨立訴訟參與人
摘要:為解決訴訟中對司法鑑定意見的質證及審查流於形式的問題,2012年《民事訴訟法》正式確立了專家輔助人制度。該制度旨在增強當事人質證能力,彌補司法鑑定製度不足,幫助法官解決專門性問題,進而促進庭審實質化。2015年《民訴解釋》第122條規定,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在法庭上提出的意見,視為當事人的陳述。但這誤解了專家輔助人的訴訟地位。從實踐角度來看,專家輔助人的當事人化不利於最大限度地發揮專家輔助人的預期作用。專家輔助人所承載的特定功能,使其有別於鑑定人和大陸法系上的訴訟輔佐人。此外,從我國庭審質證模式及與鑑定人的對立關係上而言,專家輔助人兼具從屬與獨立之雙重屬性。
214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7-16 11:51
裴蒼齡.徹底清除證據問題上的盲點[J].現代法學,2017,39(05):105-119.
關鍵詞:意識;物;形式;實質;盲點
摘要:把意見、傳聞、言詞看作證據都是證據問題上的盲點。意見、傳聞、言詞都是人的意識,把意識看作證據是證據問題上最大的盲點。把證物等同於物證、證書等同於書證也是盲點。證物是物,證書也是物。把證據等同於物也是最大的盲點之一。形式證據觀把材料看作證據,本質上還是把人的意識看作證據,因而還是最大的盲點。證據只有兩重屬性:一為客觀性;二為關聯性。證據的合法性是西方法律製造的最大的盲點之一。證據有四大功能,中外學者大多隻講證據是證明的根據,這還是一大盲點。西方國家的蓋然性證明標準也是重大盲點。必須徹底清除證據問題上大大小小的盲點,必須擺正意識和證據、法和證據的關係,必須全面掌握證據。否則,證據學將不能前進一步。
215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7-16 13:01
萬毅.論無證據能力的證據——兼評我國的證據能力規則[J].現代法學,2014,36(04):131-145.
關鍵詞:證據能力;無證據能力的證據;非法證據;關聯性;合法性
摘要:"無證據能力的證據"這一概念在證據法學研究尤其是在關於證據能力問題的研究中顯得分外重要,是研究證據能力問題時一道繞不過的"坎"。在我國證據法學研究體系中,提出並研究"無證據能力的證據"這一概念,還有着更強的現實意義和針對性。對於我國刑事訴訟法和司法解釋中規定的"無證據能力的證據",可以根據不同的角度和標準,將其區分為如下不同類型:完全無證據能力和受限制無證據能力的證據;全部無證據能力的證據和部分無證據能力的證據;絕對無證據能力的證據和相對無證據能力的證據;因無關聯性而無證據能力的證據和因無合法性而無證據能力的證據。我國關於證據能力的立法和司法解釋具有以下幾個特點:相對全面性和一定的進步性;本土化特徵突出;實用性強而體系化不足。影響或者說決定證據之證據能力的主要因素:一是證據的關聯性;二是證據的合法性。但來源不明、明顯缺乏可靠性的物證、書證,也應當歸入無證據能力的證據的範疇。同時,我國個別證據規則對證據能力的設定過於嚴苛,阻礙了部分證據進入訴訟程序。為此,應當強化立法、規範用語並降低證據的准入門檻。
216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7-16 13:02
李峰.司法如何回應網絡技術進步——兼論視聽傳輸技術作證的運用規則[J].現代法學,2014,36(03):133-142.
關鍵詞:網絡技術;民事訴訟;視聽傳輸技術作證;運用規則;適度性
摘要:視聽傳輸技術作證方式的適用現狀,反映出相應技術手段與司法程序尚未達到相互理解的和諧狀態,司法面臨如何回應網絡技術進步的問題。司法與技術的關係從分立走向耦合,促進了兩者的互動和理解。視聽傳輸技術作證與直接言詞原則存在一定的衝突,但作為解決證人出庭困難的特殊作證手段之本質,並且通過網絡技術與直接言詞原則的調適,使其正當性得以充實。對視聽傳輸技術作證不論是持積極還是消極的態度,都不是問題的實質,明確該作證手段的理念和運用規則才是司法回應網絡技術進步的有效方法。在適用視聽傳輸技術作證方式時,應堅持有限利用、當事人選擇、訴訟輔導、交叉互補等規則,以突出普通作證手段之補充的地位,追求該作證手段應用的適度性。
217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7-16 13:06
汪祖興,宋漢林.民事社會科學證據的中國圖景[J].現代法學,2014,36(02):166-175.
關鍵詞:民事訴訟;社會科學;證據;程序;標準
摘要:司法證明方法從神證到人證再到物證,呈現科學化發展的趨勢,科學證據成為司法證明方法的必然選擇,以社會調查為主要方法的新型訴訟證明方法逐步被應用於訴訟實踐。社會科學證據符合客觀性、關聯性、合法性等證據屬性,應賦予社會科學調查報告以法定的證據資格,並將其界定為鑑定意見。社會科學證據頻現於我國訴訟實踐中,但由於規則缺失,法院對待社會科學證據的態度差異較大。社會科學證據制度在我國的建立,應確定其法律依據,對社會科學證據鑑定機構、鑑定人員及技術標準實行統一管理;應限製法院決定是否同意社會調查的自由裁量權,賦予當事人程序性救濟權,對重新調查程序的啟動予以具體化規定;應建立技術性出庭制度、法官技術顧問及專家陪審制度等。

內容轉換:

回覆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看不清?換一張
©2010-2025 Purasbar Ver3.0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知識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