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肖琪畅.法律修订视角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主体问题探索[J].时代法学,2019,17(01):72-79.
关键词: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检察机关;社会组织;公民
摘要: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订时增设公益诉讼制度,2014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也增设了环境公益诉讼制度,2017年《民事诉讼法》再次修订时又规定了检察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此后,一些司法解释也对民事公益诉讼制度作了补充和细化。然而,在对法律层面和司法解释层面的制度进行考察后,发现现有制度对民事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资格的设计仍然存在某些问题,使得民事环境公益诉讼在实际运行中面临着重重困境。为此,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解决之,以保障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能够切实有效地实施。
|
 |
肖爱,曾云芳.村民委员会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研究[J].时代法学,2018,16(06):21-27.
关键词:村民委员会;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
摘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一直被多加限制,由村民委员会提起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案件数更是屈指可数。村民委员会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具有合法性与合理性。但是基于其自身特性,村民委员会原告资格应该受一定限制。应该立法明确村民委员会原告资格,一是有利于村民委员会更好履职,二是有利于及时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三是可以降低环境公益诉讼成本。此外,村民委员会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实现应该由主要负责人以村民委员会名义起诉,还需要解决村民委员会原告资格保障条件,并完善支持起诉制度。通过这些途径推动村民委员会主动、灵活地利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保护农村环境,并降低环境法治的社会成本。
|
 |
Tao Jiapei.中国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的实践现状与完善路径(英文)[J].China Legal Science,2024,12(02):77-108.
摘要:数字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司法治理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点内容。中国2021年颁布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意味着中国迈出治理个人信息违法侵权行为的重要一步,但随着司法治理逐步深入,各种理论与实践问题也逐渐显露。诸如公益诉讼治理与其他程序机制的关系、附带型公益诉讼制度的程序设置、具体规范内容的设计等等问题亟需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有鉴于此,本研究以320份裁判文书为分析样本,系统考察了中国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制度的实践情况,概括归纳了具体的现实困境,从宏观和微观的双重视角讨论了完善中国个人信息保护司法治理的有效路径。
|
 |
胡静.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停止侵害责任适用研究[J].中国法学,2024,(01):245-264.
关键词: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停止侵害;预防性责任;侵权禁令
摘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预防功能通过停止侵害判决实现。停止侵害判决应适用于未来行为。停止侵害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和行为损害社会公益。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是执行法律义务的公法诉讼,停止侵害判决应以相应的行政法律规范为基础并考虑司法的特点。法院应当同时适当兼顾行政机关的思维,广泛收集与行为和后果有关的信息,使判决不受原告诉讼请求的束缚。对于行为已经实施的情形,法院可以站在行政机关的角度预先拟制一个行政决定,然后再结合司法的特点调适得出判决内容。对于行为尚未实施的情形,当行为已经获得准备阶段的行政许可时,法院应依照行政法律规范对该许可进行审查并作出以未来行动方案为内容的停止侵害判决。
|
 |
陈晓景.检察环境公益诉讼的理论优化与制度完善[J].中国法学,2022,(04):288-304.
关键词:公益;环境公益;生态共同体利益;检察环境公益诉讼
摘要:2017年修正的《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建立了现行的检察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然而,作为公益代表人,检察机关在保障环境公益的实践中陷入了检察监督区域性与生态环境整体性矛盾、损害救济和环境风险预防背离、维护环境公益和履行法律监督职能错位等困局。原因在于现行检察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基于传统公益理论,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的环境公益混同于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的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环境公益区别于社会公益、国家利益,其内涵应当是生态共同体利益。完善检察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应明确环境公益的法律地位,增加独立于检察环境社会公共利益诉讼和国家利益诉讼的检察环境公益诉讼类型。同时健全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的检察监督机制,强化环境风险预防功能,构建法律监督与环境公益维护相统一的衔接机制。
|
 |
刘艺.论国家治理体系下的检察公益诉讼[J].中国法学,2020,(02):149-167.
关键词:检察公益诉讼;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司法治理;网状治理结构
摘要:检察公益诉讼是富含治理内涵的司法体制创新。该制度体现了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所具有的在执政党领导下、改革与建构并重、注重社会主义公益保护、兼具国家主导与半开放性等特征。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形成了关联深广、多层嵌套的复杂网状治理结构。文章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角度,剖析了检察权与行政权、审判权、立法权和公民权的关系演变,描述了网状结构中各主体不同的权能定位,以实现提升检察公益诉讼的治理效能。检察公益诉讼的治理效果明显,表现为治理领域广泛覆盖、治理力度全程深入、治理主体全面带动、治理规范充分法治化、治理方式刚柔并济。为了实现检察公益诉讼的治理目标,还需增强协同治理效应、完善治理机制与规范建设,并逐步提高检察机关司法治理能力。
|
 |
张旭东.环境民事公私益诉讼并行审理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法学,2018,(05):278-302.
关键词:环境侵害;公益诉讼;私益诉讼;合并审理
摘要:我国现行环境民事诉讼基于侵害对象的差异性及公私益诉讼分野原理,在立法上分为环境(私益)侵权诉讼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面对同一环境侵害,环境民事公私益诉讼分离式救济,在造成环境纠纷整体性肢解的同时,往往会诱发同一问题多次审理、诉讼效率低下、共同争点裁判歧异、公私益相互遮蔽等司法困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为新时代环境法治建设确立了新的目标。规范不自外於现实。环境纠纷的整体性及环境侵害发生二阶段机理,映射于诉讼程序,要求通过诉的合并,实现环境民事公私益诉讼融合,审理程序采用"前阶共同(基础)事实+后阶各损害事实"二阶事实法律关系构造模型,打破环境公私益诉讼保护泾渭分明的格局,实现相关纠纷一次性解决。环境民事公私益诉讼合并审理理论分析和具体方案建构,为进一步研究和制定专门的环境诉讼特别程序奠定了基础。
|
 |
王明远.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发展方向:基于行政权与司法权关系理论的分析[J].中国法学,2016,(01):49-68.
关键词:环境公益诉讼;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环境司法;“风险社会”模式
摘要:由于环境公共利益的特殊属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面临着科技性、民主性和道德风险等诸多潜在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突出强化了司法权,并要求行政权与司法权配合,这容易使司法权突破其职权范围,从而损害行政权和司法权之间的合理分工与权力平衡。从行政法治发展的一般经验来看,在"夜警国家模式"到"福利国家模式"再到"风险社会模式"的过程中,行政权不断扩张以实现对公共利益的充分保护,而司法权则关注对行政权的有效控制,确保其不偏离维护公共利益的轨道,即大体上遵循"相互尊重专长"和"行政权优先"等原则。现代环境公共事务十分复杂,需要以环境行政为主要应对手段,环境公共利益的保护须充分发挥行政权的专业性和司法权的监督作用,同时避免司法权对行政权造成不当干涉。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环境行政执法,并将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作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主要发展方向。
|
 |
熊跃敏.消费者群体性损害赔偿诉讼的类型化分析[J].中国法学,2014,(01):196-210.
关键词:团体诉讼;小额分散性侵害;大规模侵害;公益诉讼
摘要:在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案件中,因单个受害人系争利益大小诉讼类型迥然有异:利益微小者,受害人难有起诉动力,通过受害人授权以贯彻程序保障毫无意义,须由法律直接赋予团体诉讼实施权,制止违法行为、超越填补损失成为其一般目的;利益重大者,为诉讼经济考虑,亦有适用群体诉讼的必要,但诉讼实施权须由受害人明示授予,以保障其程序利益与实体利益,补偿损失、救济个体权利仍为这类案件的主要目的。消费者群体性损害赔偿诉讼的上述分化在两大法系国家及地区主要群体性诉讼中已经显现。以此来考察我国的群体诉讼制度,代表人诉讼制度的高成本决定了其无力救济小额分散性利益,其在救济大规模利益方面的困境则可通过程序保障的实质化加以缓解;公益诉讼应定位于对小额分散性利益的救济,以契合其公益性的要求。
|
 |
叶勇飞.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J].中国法学,2004,(05):
关键词:利益;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环境权;公民诉讼
摘要:环境权是一项公益性与私益性相结合的权利。因此,既可私益诉讼,也应允许公益诉讼。无论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许多国家,对涉及公益的诉讼都建立了相应的诉讼机制,其中环境公益诉讼在这些规定中往往占重要地位。而我国现行的法律框架里,并无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立足之地。相反,实践却在急迫的呼唤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出现。因此,我国可借鉴外国立法模式,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法律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