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綏寧:打造神奇綠洲新「楓」景
李 果 陳凌雲 楊章佳 文/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湖南省綏寧縣因山水奇秀、風景如畫、生態環境優良,被聯合國譽為「神奇的綠洲」。近年來,綏寧縣人民法院傳承和發展「楓橋經驗」,堅持源頭預防為先,積極構建多元共治大格局,推動訴源治理走深走實,讓新時代「楓橋經驗」在神奇綠洲落地生根。
將「調」的埠向前延伸 及時化解群眾糾紛
「法官你來評評理,他修了圍牆把路都堵死了,我兒子馬上就要結婚了,婚房要裝修,材料都運不進來,你說缺不缺德。」
「之前我修房子的時候,他也修了圍牆,導致拉運建材的車輛進不來,是他先不對,我才這樣做的。」來自關峽鄉石江村的老陳和老李,在法官面前爭吵不休。
老陳和老李本是兄弟,老陳是老李父母抱養的孩子。原本兩人關係十分融洽,但隨著父母離世,兩人分別組建了自己的家庭,並相鄰修了房子,兩人先後都在自己的院落里修了圍牆,導致共用的通行道路過窄,車輛無法通行,產生了糾紛。
糾紛產生後,老陳在村幹部的引導下,來到法院與鄉矛調中心合辦的訴源治理工作站尋求幫助。作為駐站法官的綏寧法院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楊文在初步了解糾紛情況後,和老陳一起來到現場進行勘驗調查。
楊文通過走訪了解和現場調查發現,目前雙方的矛盾並不深,單純是因為對方修了圍牆影響了彼此,雙方都不想認輸,所以賭氣不肯退讓。
楊文立即組織法官助理、司法所工作人員以及村裡的特邀調解員上門調解。調解現場,雙方當事人和他們的親屬長輩、村組幹部齊聚一堂。大家從維護雙方親情、便利雙方通行及現行法律規定等方面著手,融情於法,釋法明理。經過3個小時的調解,雙方同意拆掉圍牆,各騰出一部分空間拓寬通行道路,矛盾得到圓滿化解。
「綏寧縣地處湘西南偏遠山區,總面積292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僅有28萬。因山地崎嶇和基礎交通設施不完善,導致群眾訴訟不便,當地老百姓大多是本分的農民,運用法律解決糾紛的意識較弱,矛盾激化不得已才來法院起訴。」楊文介紹了自己的辦案心得,這種情況下,一方面要加強前端信息的收集,及時發現群眾糾紛;另一方面要將解紛埠前移,主動出擊,將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
為切實將非訴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提升群眾解紛的便利度,2022年,綏寧法院在全縣17個鄉鎮設立訴源治理工作站,工作站與縣、鄉兩級一站式矛盾糾紛調處中心兩塊牌子、一套人馬、合署辦公。並組建「一名員額法官+一名法官助理+一名司法調解員+一名特邀調解員(村幹部)」的聯調團隊,實行包村解紛。村組幹部發現群眾發生糾紛後,將矛盾上報矛調中心,矛調中心再安排包村聯調團隊進行上門調解。如今17個聯調團隊穿梭於街頭小巷、田間地頭,將優質的訴訟服務送到群眾身邊。2022年以來,通過聯調團隊下基層開展訴前調解矛盾糾紛共計735起,調解成功率達73%,一大批群眾糾紛得到及時化解。
將「治」的力量向外延伸 構建多元共治格局
訴源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以前訴源治理工作基本是法院在主導,綏寧法院也嘗試過將部分社會力量吸納到法院的多元解紛平台中來,但是效果甚微。
「雖然與部分單位建立了聯調機制,將部門單位和人員納入了特邀調解團隊和特邀調解人員隊伍,但是整個工作缺乏有力的領導,本質上還是各自為戰。」綏寧法院分管訴源治理工作的副院長吳桂菊說。
為改變這一現狀,提升治理成效,綏寧法院積極融入縣委領導下的訴源治理和社會治理大格局。縣委將訴源治理工作納入地方平安建設考核,成立了由縣委領導的訴源治理工作領導小組,並建立起常態化聯席會議機制,定期對訴源治理工作進行研究部署。
在縣委推動下,綏寧法院與公安、司法、婦聯等22個部門和行業建立「法院+」訴調對接聯動機制,在各單位行業設立交通糾紛調解中心、家事糾紛調解中心、金融糾紛調解中心等調解站點,法院指派業務骨幹入駐各調解中心,為各單位和行業解紛提供法律指導和支持,形成了訴源治理多方參與、矛盾糾紛多元化解的強大整體合力。
「現在社會各界力量都參與到其中,將矛盾糾紛化解的任務分解到了各行業各單位各村組,法院主要負責提供法律指導,解紛的力量更強了,效果也更好了。」全國人大代表胡美娥親眼見證了法院訴源治理工作從「單打獨鬥」到「多元共治」的蝶變,她如是評價。
將「防」的鏈條向下延伸 強化糾紛源頭治理
做實訴源治理工作,不僅僅在於讓群眾糾紛能得到及時有效化解,更關鍵的是提升群眾法治意識、完善社會治理制度,從源頭上預防糾紛的發生。
「守護好美麗家園,對於改善我們生活環境,帶動旅遊產業發展都有積極作用,切不可貪一時小利,濫砍濫伐,非法捕撈。」在風景如畫的南山國家公園黃桑片區,綏寧法院幹警深入群眾家中,宣講環境資源保護的相關法律知識。
曾經因為群眾法律意識不高,綏寧縣濫砍濫伐、非法捕撈等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犯罪行為多發,多人被追究刑事責任。為改變這一現狀,綏寧法院聯合生態環境局、國家公園管理局等部門,組建了專項普法小隊,大力開展普法宣傳。同時,針對野生動物販賣、非法捕具銷售等問題向生態環境、林業、市場監督管理等部門發出司法建議4條,建議加大執法力度,強化源頭監管。經過兩年的努力,群眾對環境保護的認識不斷加深,社會治理體系不斷健全,綏寧縣環資犯罪案件降幅明顯。
近年來,綏寧法院聚焦社會治理中的突出問題積極建言獻策,就環境保護、營商環境優化、未成年人保護等問題向相關職能部門發出司法建議18條,反饋率100%,推動社會治理機制不斷完善,各類糾紛不斷減少,以司法建議「小切口」做好推動社會治理「大文章」。
「向法官,按照村裡的習俗,我準備把遺產都留給兒子的,聽你今天這麼一說我才對遺產的分配有了完整的認識。」武陽鎮周家村的村支書笑著對武陽人民法庭庭長向新元說。
向新元是周家村村民的老熟人了,周家村離武陽法庭僅幾里路,向新元隔三岔五就會到村里來和群眾拉家常,以此了解群眾所需所盼,順便給他們普及法律知識,這樣不僅拉近了與群眾的距離,也提升了普法效果,讓群眾更容易接受。
「拉家常式普法」是綏寧法院為提升普法效果作出的新安排,要求全院幹警在執法辦案中,利用開展現場調查、現場調解、鄉村振興結對走訪等深入群眾身邊通過拉家常的形式了解群眾法治需求,聽取群眾對法院工作的意見建議,為群眾普及法律知識。2023年以來,綏寧法院深入群眾身邊開展「拉家常式普法」6000餘人次。
61年前「楓橋經驗」應運而生,如今,在綏寧法院不斷深化「抓前端、治未病」的司法實踐下,司法服務更靠前,糾紛化解更徹底,鐫畫出城鄉安寧、群眾安樂的新「楓」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