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玉洁.法律不确定性命题的司法检视[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5,33(03):11-19.
关键词:不确定性;裁判难题;疑难案件;法治
摘要:伴随着法律的"语言学转向",法律的不确定性命题重又成为各法学流派争相探讨的理论热点。其理论层面上的论争在哈特与德沃金的论战以及恩蒂科特的批判中展开,并将这一命题推行至司法领域,引发了不确定命题与裁判命题的论争;而实践层面的不确定性命题则将案件梯度构造理论、司法三段论、解释理论以及裁判难题并行讨论,验证了法律不确定性命题的普适性。但是,法律的不确定性并不构成法治的必然缺陷。在法治时代,个案可供理论以及确定性命题将为法官摆脱不确定性命题的桎梏提供有效的缓解策略。
|
 |
张超.论“同案同判”的证立及其限度[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5,33(01):20-26.
关键词:同案同判;平等价值;安定性价值;裁判正确性;案例指导制度
摘要:"同案同判"是来自社会公众的强烈诉求,它产生于法律适用过程中法律具体化所造成的判决差异之语境,成为法官在裁判实践中需要面对的一项可能要求。"同案同判"的吸引力主要在于内在于法律实践的平等价值和安定性价值;但是其与裁判正确性的要求未必相一致,因而作为一项司法要求它是初始性的,法官可基于更具优势的理由而摒弃既有判例。对"同案同判"的分析有益于深化对我国案例指导制度的思考。
|
 |
郑智航.最高人民法院如何执行公共政策——以应对金融危机的司法意见为分析对象[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4,32(03):11-24.
关键词:公共政策;最高法院;系统—环境;结构藕合
摘要:法院不仅仅具有适用法条解决纠纷的功能,而且还具有根据具体情势去准确、恰当地适用法律从而推进公共政策得以执行的功能。最高人民法院印发的一系列应对金融危机的公共政策对于保障公民生存权的的确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能动主义的司法哲学。但是,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应对金融危机的司法文件与国务院办公厅制定的相关文件呈现出亦步亦趋的特点。这种一一映射式地线性执行方式建立在社会功能分化不充分的前提上。法律系统应当是社会功能分化的一个独立的次系统,其运作应当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内部过程。就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而言,法院应当首先保持一种较为克制的态度,并通过宪法这一结构耦合机制形成司法在自治前提下的开放性。
|
 |
王国龙.守法主义与裁量正义[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3,31(03):3-14.
关键词:自由裁量;技术性司法;守法主义;裁量正义
摘要: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弥合"法律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距离"是审判实践当中所面临着的永恒性难题,前者是技术性司法所努力的方向,后者则是自由裁量所努力的方向。在技术性司法背景下,为保障司法的客观性,法院和法官往往在追求司法技术理性、坚持司法克制主义以及反对司法决疑术的三个方面不断地努力。尽管这种努力并非是一种完全成功的努力,但守法主义却是一种久经磨砺的技术性司法立场,也是贯彻法治思维的基本司法原则。裁量正义需要通过其法律基础、社会基础和政治基础这三个宏观方面来加以建构。
|
 |
王申.法官的理性认知与司法前见[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2,30(06):27-35.
关键词:法官;认知;理性;前见
摘要:法官认知是一切纷争能够得到解决的前提条件,是法律世界存在的支柱。法官的认识须由客观事实的可靠性来证明,可靠性首先意味着确定性。任何法律现象都被理解为确定的东西,被理解为稳固不变的东西,除非被立法者自己废止。"法官所思"是法官所有认识的真理性的第一保证,法官认识的目的就在于寻求把握审判过程中的司法真相。如果我们把司法看成是一种在司法实践基础上所发生的历史性的活动,那么从事司法审判活动的法官首先有了一种对于法治的在先理解,这就是法官的"前见"。法官前见的获得是其理性选择的结果,体现了事物认识发展的本质,由此构成了法官的视域。
|
 |
谢晖.论司法方法的复杂适用[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2,30(06):44-53.
关键词:司法方法;通用司法方法;特别司法方法;复杂适用
摘要:司法方法是法官在司法活动中用来解决案件裁判的技巧和手段。司法方法可以分为通用的司法方法和特别的司法方法。通用司法方法的复杂适用没有条件制约,但通用司法方法和特别司法方法、特别司法方法和特别司法方法之间的并列的、综合的、复杂的运用,却需要具体的条件制约。这些具体的条件只能在案件事实和法律的遭遇中得以观察。
|
 |
魏胜强.当面说理、强化修辞与重点推进——关于提高我国判决书制作水平的思考[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2,30(05):48-60.
关键词:判决书;当面说理;加强修辞;重点推进
摘要:我国当前的判决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说理场合不当,当面不说,背后乱说;修辞力度不够,有法无情,自言自语;案件难易不分,千篇一律,大同小异。这些问题都属于判决书的说理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考察影响判决书说理的各种因素。除判例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等影响判决书说理的一般因素外,我国行政化的审判管理体制、僵化的诉讼文书样式、判决书狭隘的法律意义和对判决书表达错误的容忍等一些细微的体制机制是导致当前的判决书出现问题的直接原因。提高我国判决书制作水平的基本措施是:废除和改进约束法官的制度,保障法官审判的能动性;建立判例制度,鼓励法官有重点地当面说理和加强修辞;突出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级人民法院在判决书制作中的重点示范作用。
|
 |
陈伟.司法确定性的寻求——析哈贝马斯的“程序确定性”理论[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1,29(01):42-46.
关键词:程序确定性;不确定性;德沃金;哈贝马斯;程序主义
摘要:司法判决究竟有没有确定性?疑难案件的判决结论究竟具不具有"唯一正解"?司法判决正确性的理论基础何在?法律现实主义、法律实证主义、法律诠释学等理论对此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德沃金在吸收这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权利论"的"结果确定性"理论。哈贝马斯则在批判德沃金的基础上提出了"程序确定性"理论,为回答法理学上的这一系列经典问题提供了一份程序主义的独特答卷。
|
 |
张新宝,王伟国.最高人民法院民商事司法解释溯及力问题探讨[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0,28(06):109-124.
关键词:民商事;司法解释;溯及力;裁判依据
摘要:司法解释作为人民法院的裁判依据,并不限于纯粹解释法律的层面,且通常对法律的溯及力问题予以规定。民商事类司法解释的制定与司法适用情况表明,有关溯及力问题的规定是混乱的,理解与适用也是混乱的。这有悖于统一司法尺度的宗旨,甚至影响法制的统一。最高人民法院应加强自律并形成系统完善的溯及力判断规则;全国人大常委会也应将司法解释的溯及力作为备案审查的重点,并且注重对民商事立法自身溯及力做专门规定。
|
 |
魏胜强.司法解释的错位与回归——以法律解释权的配置为切入点[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0,28(03):56-65.
关键词:司法解释;法律解释权;个案解释;统一解释
摘要:法官在个案中作出解释是法律解释活动规律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司法活动复杂性的客观需要,是消除我国司法活动中诸多弊端的有效措施。要保障法官在个案中作出法律解释,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法官队伍,并为法官独立审判提供良好的环境。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统一解释,是维护我国法制统一的需要,是法官在个案中寻求权威性解释的需要,是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权威的体现。可以考虑在最高人民法院内部设置大法官会议,按照严格的程序,专职作出统一的法律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