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一些基本概念(P24) 2.1最大化(maximization):即成本和收益的差值最大。当行为的边际成本=行为的边际收益,则为最大化。 2.2均衡(equilibrium):每个行为主体的行为都达到最大化水平。该状态可以通过效率标准判断。 2.3效率(efficiency) 2.3.1生产效率:①既定成本下产出最多;②既定产出条件下支出最少。 2.3.2帕累托效率:任何改变都不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状况变好的同时,使其他人状况不变坏。(阻力最小、最理想,但难度很高的改革方式) 2.3.3卡尔多-希克斯效率(P24-25):改进损害了部分人的福利,但其产生的收益大于产生的损害。(此时理论上需要补偿,但不一定发生)
总结(P25):经济学的理论判断和政策建议需要满足上述三个概念的要求:个人最大化、社会均衡、效率提升满足效率标准。
|
 |
3.2消费者选择与需求理论——消费者如何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
1.消费者的偏好(P25-26) 偏好即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其虽然有客观基础,但更多是主观感受。因此对偏好特性有三个假定: ①完全性,即消费者能够按偏好大小对商品和服务组合进行比较和排列(>/</=); ②可传递性,即(A>B) and (B>C)→(A>C); ③稳定性,即消费者对任何商品的偏好是保持一致、长久不变的。
|
 |
2.效用函数和无差异曲线(P26) 2.1消费者效用:消费者从消费中获得的满足程度。该效用可以通过效用函数描述,即U=U(X,Y),其中U为效用,X,Y为给定的两种商品和服务。 2.2在一定时间内,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不变时,同一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者效用遵循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2.3无差异曲线:消费者效用相等的不同商品和服务的所有组合。 2.4消费者选择问题是由于消费者具有多种偏好,但其也面临许多约束——典型为收入。这种收入约束一般用“预算约束”表示。预算约束线:给定消费者收入和商品、服务的价格,消费者的全部收入能买到的商品和服务的组合,即I=P1X+P2Y。
|
 |
3.消费者最优(P27) 消费者最优选择是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的结合——即二者的交点。
4.一般化: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P27) 在消费商品组合的最优组合中,边际收益=边际成本。当边际收益<边际成本时,消费者就会进行相反方向的调整。
|
 |
5.个人需求及需求决策(P28) 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为反向变动关系。 但吉芬品例外,此时以商品的价格和需求为同向变动关系。
|
 |
3.3厂商选择与供给理论 1.利润最大化的厂商(P28):厂商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而非效用满足最大化。当边际成本=边际收益时,厂商的利润最大。 2.厂商面临的约束:①技术约束→能否产出某种商品;②经济约束:控制总成本/单位成本。(P28 )。经济分析中一般假定技术约束不变。(P29) 3.厂商供给决策(P29) 3.1短期:厂商至少有一种投入要素固定不变。 3.2长期:厂商的所有生产要素都可以调整。 3.3长期决策和短期决策改变的只是厂商决策的成本范围。
|
 |
3.4市场均衡、一般均衡、福利经济学与市场失灵 1.完全竞争下的市场均衡 完全竞争行业(P29):一个行业中,厂商众多,以至于没有任何一个厂商能够通过自身决策影响市场价格水平;消费者众多,以至于没有任何一个消费者,在实现效用最大化时,独自影响市场价格水平。此时的供给-需求曲线为典型的向上倾斜/向下倾斜。(《国富论》→看不见的手)
2.一般均衡(P30) 2.1定义: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独立决策活动使所有市场同时实现出清,达到均衡状态。 2.2实现条件:①经济人具有完全意志能力,可保证效用函数的有序性和单调性;②行为人具有完全计算能力(不确定性通过概率分析和比较);③行为人具有完全记忆能力(可获取一切相关信息);④环境的不相关性→排除历史、他人的决策、制度作用。 2.3对法律的影响:一般均衡中,可以完全实现公平与效率。
|
 |
3.福利经济学 3.1福利经济学基本定律(P30) 3.1.1第一基本定律:市场经济的完全竞争均衡是帕累托最优均衡。 3.1.2第二基本定律:经济满足一定条件时,此种均衡可通过一个转移价格(转移禀赋和财富)实现。
3.2计划经济为何难以满足福利经济学定律(P30-31) 3.2.1中央计划者缺乏足够的信息→转移价格偏离最优均衡的价格水平 3.2.2中央计划者有其自身的利益→其偏好不一定与帕累托效率一致
|
 |
4.市场失灵的四种情形 4.1垄断(P31):此时垄断者利润最大化的组合中的价格高于生产的边际成本。(价格过高而产量过少)垄断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其他潜在生产者进入市场存在障碍,这种障碍包括法律障碍和技术障碍。
4.2外部性 4.2.1含义(P31):经济主体的决策结果没有完全由该主体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效应。(收益/成本被他人承担即为正外部性/负外部性) 4.2.2外部性与市场失灵(P32):行为与收益的成本不统一。克服方法为外部性内部化。
4.3公共产品(P32):正外部性的极端形式,其收益能被供给者之外的不特定社会公众享有,其具有非竞争性(减少消费水平)和非排他性(排除消费)。此时需要解决的是供给不足的问题→政府自己提供或者向私人企业提供补贴。
4.4决策信息的问题: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由行为经济学解决。
|
 |
5.信息经济学:影响决策的信息因素 1.信息不对称(P32):一方拥有信息,而另一方缺乏信息。 2.信息不对称的类型(P32-33):信息不对称在经济关系发生之前/之后。(招聘过程||管理层与所有者) 3.逆向选择(P33):存在事前的信息不对称时,人们为了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风险,而采取的措施所导致的效果。(e.g.保险公司提高保费反而导致高风险的人投保比例更高→应对机制为自选择机制/筛选机制) 4.道德风险:在事后的信息不对称时,拥有真实信息的人不会将真实的信息告诉需要知道信息的一方。此时可通过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和竞争(基本信息披露标准)来应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