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一些基本概念(P24) 2.1最大化(maximization):即成本和收益的差值最大。當行為的邊際成本=行為的邊際收益,則為最大化。 2.2均衡(equilibrium):每個行為主體的行為都達到最大化水平。該狀態可以通過效率標準判斷。 2.3效率(efficiency) 2.3.1生產效率:①既定成本下產出最多;②既定產出條件下支出最少。 2.3.2帕累托效率:任何改變都不能使至少有一個人狀況變好的同時,使其他人狀況不變壞。(阻力最小、最理想,但難度很高的改革方式) 2.3.3卡爾多-希克斯效率(P24-25):改進損害了部分人的福利,但其產生的收益大於產生的損害。(此時理論上需要補償,但不一定發生)
總結(P25):經濟學的理論判斷和政策建議需要滿足上述三個概念的要求:個人最大化、社會均衡、效率提升滿足效率標準。
|
 |
3.2消費者選擇與需求理論——消費者如何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
1.消費者的偏好(P25-26) 偏好即消費者的喜好和需求,其雖然有客觀基礎,但更多是主觀感受。因此對偏好特性有三個假定: ①完全性,即消費者能夠按偏好大小對商品和服務組合進行比較和排列(>/</=); ②可傳遞性,即(A>B) and (B>C)→(A>C); ③穩定性,即消費者對任何商品的偏好是保持一致、長久不變的。
|
 |
2.效用函數和無差異曲線(P26) 2.1消費者效用:消費者從消費中獲得的滿足程度。該效用可以通過效用函數描述,即U=U(X,Y),其中U為效用,X,Y為給定的兩種商品和服務。 2.2在一定時間內,其他商品的消費數量不變時,同一商品和服務的消費者效用遵循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2.3無差異曲線:消費者效用相等的不同商品和服務的所有組合。 2.4消費者選擇問題是由於消費者具有多種偏好,但其也面臨許多約束——典型為收入。這種收入約束一般用「預算約束」表示。預算約束線:給定消費者收入和商品、服務的價格,消費者的全部收入能買到的商品和服務的組合,即I=P1X+P2Y。
|
 |
3.消費者最優(P27) 消費者最優選擇是無差異曲線和預算約束線的結合——即二者的交點。
4.一般化: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P27) 在消費商品組合的最優組合中,邊際收益=邊際成本。當邊際收益<邊際成本時,消費者就會進行相反方向的調整。
|
 |
5.個人需求及需求決策(P28) 商品的價格和需求量為反向變動關係。 但吉芬品例外,此時以商品的價格和需求為同向變動關係。
|
 |
3.3廠商選擇與供給理論 1.利潤最大化的廠商(P28):廠商追求的是利潤最大化,而非效用滿足最大化。當邊際成本=邊際收益時,廠商的利潤最大。 2.廠商面臨的約束:①技術約束→能否產出某種商品;②經濟約束:控制總成本/單位成本。(P28 )。經濟分析中一般假定技術約束不變。(P29) 3.廠商供給決策(P29) 3.1短期:廠商至少有一種投入要素固定不變。 3.2長期:廠商的所有生產要素都可以調整。 3.3長期決策和短期決策改變的只是廠商決策的成本範圍。
|
 |
3.4市場均衡、一般均衡、福利經濟學與市場失靈 1.完全競爭下的市場均衡 完全競爭行業(P29):一個行業中,廠商眾多,以至於沒有任何一個廠商能夠通過自身決策影響市場價格水平;消費者眾多,以至於沒有任何一個消費者,在實現效用最大化時,獨自影響市場價格水平。此時的供給-需求曲線為典型的向上傾斜/向下傾斜。(《國富論》→看不見的手)
2.一般均衡(P30) 2.1定義:消費者和生產者的獨立決策活動使所有市場同時實現出清,達到均衡狀態。 2.2實現條件:①經濟人具有完全意志能力,可保證效用函數的有序性和單調性;②行為人具有完全計算能力(不確定性通過概率分析和比較);③行為人具有完全記憶能力(可獲取一切相關信息);④環境的不相關性→排除歷史、他人的決策、制度作用。 2.3對法律的影響:一般均衡中,可以完全實現公平與效率。
|
 |
3.福利經濟學 3.1福利經濟學基本定律(P30) 3.1.1第一基本定律:市場經濟的完全競爭均衡是帕累托最優均衡。 3.1.2第二基本定律:經濟滿足一定條件時,此種均衡可通過一個轉移價格(轉移稟賦和財富)實現。
3.2計劃經濟為何難以滿足福利經濟學定律(P30-31) 3.2.1中央計劃者缺乏足夠的信息→轉移價格偏離最優均衡的價格水平 3.2.2中央計劃者有其自身的利益→其偏好不一定與帕累托效率一致
|
 |
4.市場失靈的四種情形 4.1壟斷(P31):此時壟斷者利潤最大化的組合中的價格高於生產的邊際成本。(價格過高而產量過少)壟斷出現的主要原因是其他潛在生產者進入市場存在障礙,這種障礙包括法律障礙和技術障礙。
4.2外部性 4.2.1含義(P31):經濟主體的決策結果沒有完全由該主體承擔,由此而產生的效應。(收益/成本被他人承擔即為正外部性/負外部性) 4.2.2外部性與市場失靈(P32):行為與收益的成本不統一。克服方法為外部性內部化。
4.3公共產品(P32):正外部性的極端形式,其收益能被供給者之外的不特定社會公眾享有,其具有非競爭性(減少消費水平)和非排他性(排除消費)。此時需要解決的是供給不足的問題→政府自己提供或者向私人企業提供補貼。
4.4決策信息的問題: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對稱→由行為經濟學解決。
|
 |
5.信息經濟學:影響決策的信息因素 1.信息不對稱(P32):一方擁有信息,而另一方缺乏信息。 2.信息不對稱的類型(P32-33):信息不對稱在經濟關係發生之前/之後。(招聘過程||管理層與所有者) 3.逆向選擇(P33):存在事前的信息不對稱時,人們為了減少信息不對稱的風險,而採取的措施所導致的效果。(e.g.保險公司提高保費反而導致高風險的人投保比例更高→應對機制為自選擇機制/篩選機制) 4.道德風險:在事後的信息不對稱時,擁有真實信息的人不會將真實的信息告訴需要知道信息的一方。此時可通過道德激勵約束機制和競爭(基本信息披露標準)來應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