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 登錄 | 註冊

作者共發了74篇帖子。

【筆記】法經濟學筆記

21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4-17 06:10
3.6博弈論:行為主體決策相互影響下的決策均衡

1.博弈論的基本問題(P33):行為主體在決策時,相互之間是如何影響的。博弈論中,一方的決策建立在對方決策的基礎之上。

2.博弈分析的基本要素:①參與人;②每個參與人的戰略;③每個選擇的相應成本和收益。

3.納什均衡(P34):給定對方策略時,參與者自身的選擇不再改變時形成的均衡。納什均衡可能有多個,且不一定有效率。博弈論需要討論如何排除不效率的納什均衡。

4.共同知識:博弈參與人所共同擁有的知識。共同知識的不同會影響參與人對博弈成本和收益的判斷。



22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4-17 06:27
3.7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風險與保險

1.不確定性如何影響行為(P34):使人們在行為上過度反應或反應不足


2.期望效用的最大化

2.1基本原理:不確定條件下,人們追求的是預期效用最大化(預期範圍不一定能夠用貨幣來表示)。距離當期越遠的效用折現到當期效用就會越低。(P34)

2.2意義(P35):法經濟學通過期望效用理論,分析人們的事前行為選擇。


3.風險態度(預期效用的影響因素)(P35)

3.1風險規避:面對風險時想方設法規避風險,消除不確定性。||對確定性高的財富,效用評價更高(e.g.經濟分析的消費者)。

3.2風險中立:只要預期價值相等,確定性的大小對決策者預期效用水平沒有影響。(e.g.經濟分析的廠商)

3.3風險偏好:風險會增加決策者的效用評價。(很罕見,例如企業家→創新是低概率的風險事件)



23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4-17 06:28
4.保險

4.1作用(P35):把個人風險轉化為社會風險,讓社會分擔個體的風險。

4.2理論依據(P35):大數定理→個體看來隨機的風險在群體中可以預測。

4.3保險合同的實質:風險規避者放棄一些確定性收入(保險費),讓保險公司承擔不確定性事件的風險。

4.4保險合同的良好運行需要克服信息不對稱問題(P35-36)

4.4.1道德風險:投保人投保後不積極採取預防措施。(投保人和保險公司共擔風險)

4.4.2逆向選擇:參加投保的都是風險較高的主體。(根據風險水平分段收取保險費)

24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4-17 07:06
3.8行為經濟學:決策中的心理因素

1.偏好構造:決策時環境的作用

1.1含義(P36):每個人的偏好由決策的環境及其心理感受構造而成。偏好隨環境改變而改變。

1.2折中效應:在給定的可排序的選擇面前,大部分人會選擇其中具有折中性質的組合。

1.3對比效應:決策是在不斷比較之中完成的,因此是不同選擇的對比導致了折中效應。(未選擇的結果構成選擇的潛在框架,選擇在這個框架之中完成→新選項改變選擇結果)

1.4框架效應(P37):在不確定的狀態下,行為人的選擇不僅與不同行動方案的預期效用有關,更與這些行動方案與基準點的偏離方向有關。(通過基準點比較確定行動方案代表「收益」還是「風險」,進而決定行為人的表現:在收益時為風險規避者(確定性收益),在損失時是風險愛好者(風險性損失))

25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4-19 05:58
2.偏見:決策中的心理機制

2.1厭惡極端偏見(P37):人們在決策時避免選擇極端的結果,而是相對中庸的結果→折中效應。

2.2厭惡損失偏見:人們在心理上總是想將損失儘可能降到最低→框架效應。(但可能在不同的基準點方向上表現不同的風險態度)

2.3現狀偏見與稟賦效應

2.3.1現狀偏見:人們總是喜歡維持現狀而不去改變(因為知道改變的損失,不知道改變的收益)

2.3.2稟賦效應:行為人對其擁有的物品(包括權利等)比對其不擁有的同樣物品有更高的效用評價。(典型表現就是對損失評價比對收益評價更高)

2.3.3推論:支付意願與接受意願

(1)支付意願:當事人在心理上,為得到某一商品,而願意支付的價格。

(2)接受意願:當事人在心理上,為出讓某一商品,而願意接受的出價。

(3)一般地,接受意願大於支付意願。這種差異與所有權聯繫在一起(科斯定理此時可能無效→放棄權利的要價過高導致交易無法達成)。

26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4-19 06:30
2.4後見偏見(P37):行為人在事件發生前對事件發生概率的判斷,低於事件發生後的概率判斷水平。(P38:該偏見在審判中非常突出,此時會影響P的認定→可能會導致過度預防)


2.5樂觀偏見(P38):人們認為自己總是幸運的,且自己幸運的概率往往高於平均水平。(侵權法上的盲目樂觀和過度自信)


2.6易得偏見:與判斷相關的信息越容易被記起(越容易獲得),則概率判斷水平越高。(e.g.就心臟病死亡和飛機失事,認知概率和實際概率的差別)


2.7錨定偏見(固執己見偏見):人們形成概率判斷後,除非獲得足夠大量的新信息,才會改變既有判斷(e.g.初見印象)。


27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4-19 06:34
3.價值的心理評價


3.1心理因素會對物品價值的判斷產生重要影響(稟賦效應、框架效應、現狀偏見等)(P38)


3.2心理帳戶(P39):人們將自己的資產存放在不同的心理帳戶上,並對不同帳戶上的資產有不同評價→人們對貨幣的不同用途(不同帳戶上的同一貨幣)有不同的心理評價。

28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4-19 07:05
3.9產權經濟學:成本與收益的邊界


1.產權及產權經濟學(P39)

1.1產權:經濟主體之間圍繞財產建立的經濟權利關係,在經濟學中僅指經濟性權利(全部權能|部分權能;單個權利|一組權利)。

1.2產權的權能:占有、使用、收益、處分。這些權能可以獨立成為一個單獨的產權向外轉移。產權的細分體現了資源使用方式的進步。


2.產權的功能:界定成本和收益的邊界

2.1產權本身促進經濟增長(P40):減少權利維護與財富轉移成本,將無效投入轉化為有效投入。

2.2產權配置影響經濟增長:配置給誰、配置什麼樣的產權。(生產和分配之間的配置實現均衡,這種最優狀態建立在經濟主體不同的能力優勢上)

2.3產權通過明晰經濟活動的成本、收益邊界(提供穩定預期)促進經濟增長。(P41)

29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5-3 10:25
第四章 法律與法律制度概論

4.2.2經濟學對法律的形成和演進的研究(P45)


1.制度變遷(偏向宏觀過程):制度經濟學認為,法律的形成和演進是產權博弈的過程、非正式規則和正式規則相互作用的結果。


2.公共選擇(偏向微觀過程):公共選擇理論認為,法律的形成是公共選擇過程,是利益集團的政治博弈的過程。

30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5-3 10:35
4.3.3法律體系與法律結構對經濟分析的意義(P49)


1.經濟分析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應該在法律體系規定的法律原則與法律規則。

2.經濟分析需要考慮法律背景

3.法律體系、部門法的劃分也應成為經濟分析的重要內容。

4.經濟分析可以用來檢測法律移植的效果


內容轉換:

回覆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看不清?換一張
©2010-2025 Purasbar Ver3.0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知識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