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共發了74篇帖子。
1.博弈论的基本问题(P33):行为主体在决策时,相互之间是如何影响的。博弈论中,一方的决策建立在对方决策的基础之上。
2.博弈分析的基本要素:①参与人;②每个参与人的战略;③每个选择的相应成本和收益。
3.纳什均衡(P34):给定对方策略时,参与者自身的选择不再改变时形成的均衡。纳什均衡可能有多个,且不一定有效率。博弈论需要讨论如何排除不效率的纳什均衡。
4.共同知识:博弈参与人所共同拥有的知识。共同知识的不同会影响参与人对博弈成本和收益的判断。
1.不确定性如何影响行为(P34):使人们在行为上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
2.期望效用的最大化
2.1基本原理:不确定条件下,人们追求的是预期效用最大化(预期范围不一定能够用货币来表示)。距离当期越远的效用折现到当期效用就会越低。(P34)
2.2意义(P35):法经济学通过期望效用理论,分析人们的事前行为选择。
3.风险态度(预期效用的影响因素)(P35)
3.1风险规避:面对风险时想方设法规避风险,消除不确定性。||对确定性高的财富,效用评价更高(e.g.经济分析的消费者)。
3.2风险中立:只要预期价值相等,确定性的大小对决策者预期效用水平没有影响。(e.g.经济分析的厂商)
3.3风险偏好:风险会增加决策者的效用评价。(很罕见,例如企业家→创新是低概率的风险事件)
4.1作用(P35):把个人风险转化为社会风险,让社会分担个体的风险。
4.2理论依据(P35):大数定理→个体看来随机的风险在群体中可以预测。
4.3保险合同的实质:风险规避者放弃一些确定性收入(保险费),让保险公司承担不确定性事件的风险。
4.4保险合同的良好运行需要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P35-36)
4.4.1道德风险:投保人投保后不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投保人和保险公司共担风险)
4.4.2逆向选择:参加投保的都是风险较高的主体。(根据风险水平分段收取保险费)
1.偏好构造:决策时环境的作用
1.1含义(P36):每个人的偏好由决策的环境及其心理感受构造而成。偏好随环境改变而改变。
1.2折中效应:在给定的可排序的选择面前,大部分人会选择其中具有折中性质的组合。
1.3对比效应:决策是在不断比较之中完成的,因此是不同选择的对比导致了折中效应。(未选择的结果构成选择的潜在框架,选择在这个框架之中完成→新选项改变选择结果)
1.4框架效应(P37):在不确定的状态下,行为人的选择不仅与不同行动方案的预期效用有关,更与这些行动方案与基准点的偏离方向有关。(通过基准点比较确定行动方案代表“收益”还是“风险”,进而决定行为人的表现:在收益时为风险规避者(确定性收益),在损失时是风险爱好者(风险性损失))
2.1厌恶极端偏见(P37):人们在决策时避免选择极端的结果,而是相对中庸的结果→折中效应。
2.2厌恶损失偏见:人们在心理上总是想将损失尽可能降到最低→框架效应。(但可能在不同的基准点方向上表现不同的风险态度)
2.3现状偏见与禀赋效应
2.3.1现状偏见:人们总是喜欢维持现状而不去改变(因为知道改变的损失,不知道改变的收益)
2.3.2禀赋效应:行为人对其拥有的物品(包括权利等)比对其不拥有的同样物品有更高的效用评价。(典型表现就是对损失评价比对收益评价更高)
2.3.3推论:支付意愿与接受意愿
(1)支付意愿:当事人在心理上,为得到某一商品,而愿意支付的价格。
(2)接受意愿:当事人在心理上,为出让某一商品,而愿意接受的出价。
(3)一般地,接受意愿大于支付意愿。这种差异与所有权联系在一起(科斯定理此时可能无效→放弃权利的要价过高导致交易无法达成)。
2.5乐观偏见(P38):人们认为自己总是幸运的,且自己幸运的概率往往高于平均水平。(侵权法上的盲目乐观和过度自信)
2.6易得偏见:与判断相关的信息越容易被记起(越容易获得),则概率判断水平越高。(e.g.就心脏病死亡和飞机失事,认知概率和实际概率的差别)
2.7锚定偏见(固执己见偏见):人们形成概率判断后,除非获得足够大量的新信息,才会改变既有判断(e.g.初见印象)。
3.1心理因素会对物品价值的判断产生重要影响(禀赋效应、框架效应、现状偏见等)(P38)
3.2心理账户(P39):人们将自己的资产存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上,并对不同账户上的资产有不同评价→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用途(不同账户上的同一货币)有不同的心理评价。
1.产权及产权经济学(P39)
1.1产权:经济主体之间围绕财产建立的经济权利关系,在经济学中仅指经济性权利(全部权能|部分权能;单个权利|一组权利)。
1.2产权的权能: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这些权能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单独的产权向外转移。产权的细分体现了资源使用方式的进步。
2.产权的功能:界定成本和收益的边界
2.1产权本身促进经济增长(P40):减少权利维护与财富转移成本,将无效投入转化为有效投入。
2.2产权配置影响经济增长:配置给谁、配置什么样的产权。(生产和分配之间的配置实现均衡,这种最优状态建立在经济主体不同的能力优势上)
2.3产权通过明晰经济活动的成本、收益边界(提供稳定预期)促进经济增长。(P41)
4.2.2经济学对法律的形成和演进的研究(P45)
1.制度变迁(偏向宏观过程):制度经济学认为,法律的形成和演进是产权博弈的过程、非正式规则和正式规则相互作用的结果。
2.公共选择(偏向微观过程):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法律的形成是公共选择过程,是利益集团的政治博弈的过程。
1.经济分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在法律体系规定的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
2.经济分析需要考虑法律背景
3.法律体系、部门法的划分也应成为经济分析的重要内容。
4.经济分析可以用来检测法律移植的效果
內容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