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我为什么要跟学生,跟这些正在享受生命中最宝贵时光的年轻人引用这样的话呢。不,我不应该说这句,应该说前面那句“年轻,仅仅是年轻,就是十分奇妙的”。
这才对。年轻的奇妙无与伦比,年轻的美丽举世无双,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无不为之动容,不知写下过多少赞美青春岁月的诗句,亦或是追忆花样年华的篇章,像美国诗人郎费罗所赞美的“那么美丽,发光发热,充满了彩色与梦幻”,这样的句子三天三夜都引用不完。年轻代表着一种独有的气质,那是令世人惊叹的活力,它有如冬日的太阳一般温暖,有如盛夏的微风一样清爽。只要你年轻,你就足够幸福了,不知道有多少大叔多少欧巴桑正伤感地看着你朝气蓬勃的背影羡慕不已呢。年轻拥有着无限的可能性,你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为这世界谱写最悠扬的赞歌。年轻时会拥有最矫健的身体,最充沛的精力,最敏捷的思维。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独一无二的创造力会从你大脑中像香槟一般喷射而出,你在身体上和精神上都处于一生的巅峰,这是你一辈子最珍贵的财富。然而它也会像所有美丽的东西一样短暂,当你三四十岁感觉精力不如从前、五六十岁思维迟缓、七八十岁病痛缠身之时,你会不断回味自己十几岁二十岁的时光,回忆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仿佛又看到文科院校女生回头那般心旷神怡余音袅袅。
但中国学生老了以后回望过去,简直就是看到理科院校女生回头,惨不忍睹的悲怆之情从心底油然而生。飘进你记忆的,是深夜12点趴桌子上做作业睡着的场景,还是书包里那一本本练习册?哦,都不是,是N多张让你心绞痛的卷子。
生在中国,或者说生来做中国学生,真是莫大的不幸。别人的青春是餐具,堆满的美味佳肴吃不了还要兜着走。中国学生的青春则是“杯具”,装的是苦水,比黄连煮苦瓜还苦。罗素在著名的特拉法尔加广场演讲中说,年轻人惧怕战争无可厚非,因为那会使他“被剥夺了生活所能给予的最美好的东西”。而中国教育呢,何止是剥夺掉最美好的东西?任何一个学生厌恶甚至憎恨中国教育,都不足为奇。
我们这些生来做中国学生的人,这些终日与忧愁为伴的人,只得把着痛苦的脉搏默念时间的流淌,忆着苦涩的瞬间哀叹年华的逝去。王尔德在监狱中发出的这句哀叹改编到中国学生身上真是太贴切 了。我们的生活就如同“学习的囚徒”,在各种管制中消耗生命不说,还要承受各种“刑罚”带来的痛楚。
在中国,所谓的“学习”就是一个摧残精神禁锢灵魂的过程,而老师家长在此过程中也会助一臂之力,使用各式各样的手段扼杀学生天性。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你的精神会持续不断被迫害,直至最后嗝屁。中国教育是痛苦教育,行为被束缚只是表面痛苦,精神被折磨才是深层的痛苦。它最牛B之处在于十几年后肉体上你貌似是出来了,灵魂却已死在那里。到最后,你会成为一个空有躯体没有灵性、空有头颅没有大脑的行尸走肉。
此地无人能够生还
。中国学生生活景象之惨烈,简直跟但丁笔下那个XX篇有一拼。倘若您想做一回但丁,走进里面看个究竟,那么就让我来做您的维吉尔,为您勾勒出一幅中国《学生的画像》。
1.?绝对服从的小学
To be good, according to the vulgar
standard of goodness, is obviously quite easy. It merely requires a certain
amount of sordid terror, a certain lack of imaginative thought, and a certain
low passion for middle-class respectability.
—Oscar Wilde
若按一般庸俗的标准来定义“好”,要做个好人其实很简单。那只需要一些猥琐的恐惧,想象力的适度缺失,以及对中产阶级体面生活的顺从。
—王尔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