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中国孩子能不能原谅家长,看豆瓣“父母皆祸害”小组那架势估计够呛。虽说家长并非教育生产线的体制内人士,但他们仍然积极投身于此事业并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且是相当大的力量,因此他们的名字有理由被钉在中国教育的丰碑上。
学生在学校被老师压制,回到家里则被家长压制。正所谓“贵贱有等长幼有序”,中国的家庭里也是等级制度盛行,家庭成员间的地位有着显著的差异,至于谁高谁低,则由谁生谁谁被谁生决定。“我把你生下来,没我哪来的你?你就得听我的。”多么地浅显易懂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嘛。明确生育关系后,父母就可以号召孩子一切行动听其指挥了,这也为以后把你改造成为他们的意愿而赴汤蹈火抛头颅洒热血的工具奠下了基础。咱这帮当妈的最大梦想就是十月怀胎大功告成哪天生下一机器人,带遥控器的,那样便可随心所欲控制他。
最能体现此“机器人化”欲求的便是家长喂孩子吃饭的场景:你妈先是做好精美的一桌饭,由你爹五颜六色盛上满满一碗,然后只见二位大人正襟危坐于饭桌对面,神情肃穆上体前倾,急不可耐地要你把饭吃掉。吃了一会儿你便面露难色,嘀咕着“吃不了”,你爹立刻大喝一声:“都吃了!”你妈则在旁边威逼利诱,大概是说“乖!吃完了妈给你讲故事”、“吃完让你玩游戏”。孩子往往承受不了此等心理压力,哭了起来,你爹长叹一口气,嘟囔到“吃个饭都这么费劲”,便抄起勺儿一口一口喂,直到孩子一把鼻涕一把泪全咽干净才收工。你妈在旁边心急如焚,恨不得学一招催眠术,把孩子催眠,省得如此兴师动众。
这一再普通不过的喂饭场景可谓“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中国家长对孩子强烈的控制欲。俗话说管天管地管不着拉屎放屁,可家长非要管,公然干涉吃饭主权,剥夺孩子进食的自由。你吃多少你说了不算,爹妈说了才算,这比老师规定学生考多少分还离谱。所以有把遥控器才再好不过呢。在此建议父母们先琢磨一下催眠术,最近市面上有几本书不错。前几天我试着催眠我妈让她吃我做的饭,不过没成功,她说太难吃了。
总之从吃饭这种事儿开始家长就对孩子施行专制统治,统治手法层层推进,先是命令,然后威逼利诱,再不行火冒三丈,火到极致嘟囔一句“这么不听话,不打你小子不行了”,之后便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政权自此一发不可收拾,逐年加剧,而“不听话”则是其中缘由。当孩子的就该无条件服从父母,若顶嘴就是大逆不道。
这可以说是“标答思维”的家庭装。
而家长与孩子间的等级制度实质上就是家长不把孩子当人看。你在家长眼里顶多是为他们服务、满足他们需求的工具,属其私有财产。一开始父母把你养得白白胖胖的,觉得还挺好。再过一阵儿他们便迅速露出本来面目,叫嚣着让你给他争光争气。然后家长便给孩子报一大堆兴趣班,把日程安排得比施瓦辛格的腹肌还紧凑。可孩子呢,他就想在家看会儿动画片儿踢会儿球跟小朋友玩会儿,至于那些班,统统是家长意淫出来的“兴趣”。
你以为孩子喜欢或不喜欢的事物,绝不是孩子真正喜欢或不喜欢的。
—罗曼?罗兰
家长喜欢的并不是这些班,他们只是喜欢孩子给自己“争光”而已。尤其对当妈的而言,孩子就跟包一样—是拎出去显摆的。而这包的表现好坏也常会引发她们的争风吃醋,要是谁听说同事儿子弹得一手好琴,便立马花大价钱给女儿买个钢琴回来:“咱也得学门儿乐器,不能输给人家……”等孩子弹出个曲儿来,马上也到单位大肆宣扬,恨不得办场音乐会,而从此以后见到同事腰板儿也挺得比原来直得多。等回家边听女儿弹琴边摸着女儿的头:“乖孩子,真给妈争气!”
争两年气倒也罢了,他们还往往主动承担起替孩子设计生活的重任,这是最要命的。打小开始家长往往就雄心勃勃地给孩子安排设计人生,上啥小学啥中学啥大学,何时出国何时回国何时结婚何时生子生男还是生女,买哪儿的房子找嘛工作……搞得如同“十二五”规划般气势恢宏。光规划不行,还要随时传递有关精神,吃饭时间往往是家长发表重要讲话的黄金时机。一桌菜端上来,谆谆教导也随之开始:“今天在学校怎么样啊?……老师又说什么了啊?……考试多少分啊……神马!?!?”顿时脸色大变:“爸妈可都是名牌大学毕业,你怎么着也不能比我们差吧?你们这代竞争太激烈了,没个好文凭怎么混?你看现在,多少人买不起房子(这话倒是没错)……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你这个年龄正是踏踏实实学习的时候……”饭后拎着儿子散步,又是大展人生宏图:“上次去清华看,那校园,多大!那高楼大厦!他们天天拿着国家钱叮叮咣咣盖大楼,以后咱就上它。”儿子不愿意,说:“不想上清华,据说那里女生长得都跟小罗似的,清华男生都跑到人大找女朋友。上人大成不?”妈说:“唉哟,傻孩子,人大又小又破,鸡不拉屎鸟不生蛋。等你从清华出来当官儿了,有的是小姑娘跟着你……爸妈都把路先替你趟过一遍了,听妈的没错。”说得她俨然成了社会主义工程师,为儿子铺起一条路,从工作铺到退休,铺得儿子都能想到50年后自己啥德行。
有人说你不懂,这叫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世上本没有龙也没有凤,那都是您捏造的。家长只不过是把孩子当做附属品,强迫他去实现自己未竟的愿望而已。要是不对孩子的思想严加看管,但凡有啥闪失,这愿望就又泡汤了。记得韩寒在,似乎是《像少年啦飞驰》中说,哪个孩子要是不争气考不上好大学混迹街头,他妈则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悲哀表情满腔怨气道:“妈白养你二十年了!”听那口气就好比二十年投资失败。说的太对了,孩子在家长心中就是一支股票,自刚上市那天买进,然后天天盯着天天盯着,盯到它一路蹿红考上好大学找着好工作,这孩子就算没白养。他要不按你的指挥活着最后还跌停,你则被套牢,抓心挠肺破口大骂他是白眼儿狼。
所以说孩子分明就是家长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以后家长开户办存折时最好连孩子名字一起写上)。我看在家长眼里,孩子就好比杜蕾斯—乃是盛装他们欲求的容器,但凡有什么愿望期冀,全都往你身上搁,倘若你有一天挣脱控制,则定要给你扣上不孝的帽子。
对对对,不孝。打小我就听说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此话乍一听让人肃然起敬,但过后想想却稍显离奇。我就奇怪了,难道说世界上有哪个民族以不尊敬父母为传统?哪国家的人长大了不会报答爹娘养育之恩?显然没有,就连动物都不会长大了弃爹娘不顾。
但父母把孩子当工具使唤,这可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传统。
孩子们倒是也挺配合,好好努力为父母争气,按着宏伟蓝图走,成了龙成了凤,但总觉得有啥不对劲。仔细想想,恍然大悟,哦,没有成为自己。回头看看,又觉得煞是无语,自己活了一辈子吧,都是让父母安排好的,好似踢了场假球,家长给你规定好了,怎么踢怎么踢,自己上场比画比画即可,等这一场下来空虚悲哀无比。爱默生说:“你要教你的孩子走路,但是,应由孩子自己去学走路。”中国的家长呢,恨不得把孩子腿打断了推着轮椅替他们走,而您那亲爱的孩子就在您铺设的道路上浑浑噩噩熬过了“被规划”的一生。
说父母是“祸害”,亦无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