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我為什麼要跟學生,跟這些正在享受生命中最寶貴時光的年輕人引用這樣的話呢。不,我不應該說這句,應該說前面那句「年輕,僅僅是年輕,就是十分奇妙的」。
這才對。年輕的奇妙無與倫比,年輕的美麗舉世無雙,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無不為之動容,不知寫下過多少讚美青春歲月的詩句,亦或是追憶花樣年華的篇章,像美國詩人郎費羅所讚美的「那麼美麗,發光發熱,充滿了彩色與夢幻」,這樣的句子三天三夜都引用不完。年輕代表著一種獨有的氣質,那是令世人驚嘆的活力,它有如冬日的太陽一般溫暖,有如盛夏的微風一樣清爽。只要你年輕,你就足夠幸福了,不知道有多少大叔多少歐巴桑正傷感地看著你朝氣蓬勃的背影羨慕不已呢。年輕擁有著無限的可能性,你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為這世界譜寫最悠揚的讚歌。年輕時會擁有最矯健的身體,最充沛的精力,最敏捷的思維。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獨一無二的創造力會從你大腦中像香檳一般噴射而出,你在身體上和精神上都處於一生的巔峰,這是你一輩子最珍貴的財富。然而它也會像所有美麗的東西一樣短暫,當你三四十歲感覺精力不如從前、五六十歲思維遲緩、七八十歲病痛纏身之時,你會不斷回味自己十幾歲二十歲的時光,回憶一生中最美好的年華,仿佛又看到文科院校女生回頭那般心曠神怡餘音裊裊。
但中國學生老了以後回望過去,簡直就是看到理科院校女生回頭,慘不忍睹的悲愴之情從心底油然而生。飄進你記憶的,是深夜12點趴桌子上做作業睡著的場景,還是書包里那一本本練習冊?哦,都不是,是N多張讓你心絞痛的卷子。
生在中國,或者說生來做中國學生,真是莫大的不幸。別人的青春是餐具,堆滿的美味佳餚吃不了還要兜著走。中國學生的青春則是「杯具」,裝的是苦水,比黃連煮苦瓜還苦。羅素在著名的特拉法爾加廣場演講中說,年輕人懼怕戰爭無可厚非,因為那會使他「被剝奪了生活所能給予的最美好的東西」。而中國教育呢,何止是剝奪掉最美好的東西?任何一個學生厭惡甚至憎恨中國教育,都不足為奇。
我們這些生來做中國學生的人,這些終日與憂愁為伴的人,只得把著痛苦的脈搏默念時間的流淌,憶著苦澀的瞬間哀嘆年華的逝去。王爾德在監獄中發出的這句哀嘆改編到中國學生身上真是太貼切 了。我們的生活就如同「學習的囚徒」,在各種管制中消耗生命不說,還要承受各種「刑罰」帶來的痛楚。
在中國,所謂的「學習」就是一個摧殘精神禁錮靈魂的過程,而老師家長在此過程中也會助一臂之力,使用各式各樣的手段扼殺學生天性。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你的精神會持續不斷被迫害,直至最後嗝屁。中國教育是痛苦教育,行為被束縛只是表面痛苦,精神被折磨才是深層的痛苦。它最牛B之處在於十幾年後肉體上你貌似是出來了,靈魂卻已死在那裡。到最後,你會成為一個空有軀體沒有靈性、空有頭顱沒有大腦的行屍走肉。
此地無人能夠生還
。中國學生生活景象之慘烈,簡直跟但丁筆下那個XX篇有一拼。倘若您想做一回但丁,走進裡面看個究竟,那麼就讓我來做您的維吉爾,為您勾勒出一幅中國《學生的畫像》。
1.?絕對服從的小學
To be good, according to the vulgar
standard of goodness, is obviously quite easy. It merely requires a certain
amount of sordid terror, a certain lack of imaginative thought, and a certain
low passion for middle-class respectability.
—Oscar Wilde
若按一般庸俗的標準來定義「好」,要做個好人其實很簡單。那隻需要一些猥瑣的恐懼,想像力的適度缺失,以及對中產階級體面生活的順從。
—王爾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