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關於協議管轄機制
為便利當事人訴訟,《規定》第三條明確:「當事人可以在本規定第二條確定的合同及其他財產權益糾紛範圍內,依法協議約定與爭議有實際聯繫地點的互聯網法院管轄」。當事人協議約定由互聯網法院管轄,應當符合民事訴訟法確立的「實際聯繫地點原則」,即相關互聯網法院必須與爭議有實際連接點。
根據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關於確定管轄連接點的規定,實際聯繫的地點可以為:原告住所地、被告住所地、簽訂或者履行合同的互聯網平台經營者住所地等。考慮到互聯網平台的締約特點,侵權類糾紛也可能由當事人事前作出管轄約定,因此被訴侵權行為的網絡伺服器、計算機終端等設備所在地、被侵權人住所地等也可以作為協議管轄連接點。
為防止電子商務經營者、網絡服務提供商利用格式條款訂立管轄協議,侵犯消費者或網絡用戶的訴訟權利,《規定》第三條第二款明確了協議管轄適用格式條款的規則。制定提供格式合同一方未按法律要求對協議管轄條款進行特別提示和說明的,互聯網法院應當認定協議約定管轄無效。本《規定》所稱「電子商務經營者」,是指通過互聯網等信息網絡從事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經營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包括電子商務平台經營者、平台內經營者以及通過自建網站、其他網絡服務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電子商務經營者。
|
 |
五、關於涉案數據接入機制
《規定》第五條明確互聯網法院應當建設互聯網訴訟平台,作為當事人開展在線訴訟活動和法官在線辦理案件的專用平台。根據設立互聯網法院方案的要求,訴訟平台應當做到系統安全、技術中立,能夠與電子商務平台經營者、網絡服務提供商、相關國家機關對接,保障涉案數據有序接入、安全管理,方便互聯網法院在線核實信息、提取證據。
互聯網法院審理案件所需涉案數據,電子商務平台經營者、網絡服務提供商、相關國家機關應當提供。這裏的「涉案數據」是指互聯網法院在具體案件審理過程中依職權主動調取或依當事人申請調取的涉案電子證據、身份信息以及其他關聯信息。數據的調取、接入應當符合法定條件和範圍,嚴格遵循法定程序。
|
 |
六、關於在線訴訟規則 《規定》在總結杭州互聯網法院在線審理經驗基礎上,立足於現行民事訴訟法框架,明確了在線訴訟相關程序規則,並調整適用了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部分規定。
(一)身份認證規則 身份認證是案件在線審理的必備程序。互聯網法院必須通過身份認證環節確保「人、案、賬戶」匹配一致。《規定》第六條明確了身份認證規則。 第一,身份認證方式上,《規定》明確可以通過證件證照比對、生物特徵識別或者國家統一身份認證平台認證等在線方式認證。實踐中,針對自然人的「證件比對、生物特徵識別」、針對法人單位的「證照比對」身份認證方式已經普及。按照2018年7月25日印發的《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全國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台建設的指導意見》,綜合自然人身份信息、法人單位信息等國家認證資源的全國統一身份認證系統將於2019年底前建成,並依託國家政務服務平台運行。 在徵求意見過程中,有學者提出,可以通過手機號碼、淘寶賬號、微博實名等網絡實名認證方式進行身份認證。考慮到目前網絡實名認證的主體、方式和標準並不統一,無法確保行為人主體身份的真實性和唯一性,《規定》未使用「網絡實名認證」表述,但並不排斥實踐中適用能夠科學確認身份真實性的網絡實名認證方式。 第二,身份認證效力上,初次身份認證的效力及於訴訟後續各環節,有利於簡化認證程序,減輕當事人技術負擔。對達成調解、參與庭審等影響當事人權利義務的重要環節,互聯網法院也可以要求再次進行身份驗證,確保訴訟參與人身份準確無誤。 第三,除外情形上,因被認證人負有妥善保管訴訟平台賬戶密碼的義務,也有權授權訴訟代理人或其他人使用訴訟平台,對除外情形應作嚴格限定,僅限於訴訟平台系統錯誤或者訴訟平台賬號被盜用兩種情形。
|
 |
七、關於公告送達案件適用簡易程序 《規定》第十八條明確,對需要進行公告送達的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係明確的簡單民事案件,互聯網法院可以適用簡易程序審理。《規定》徵求意見過程中,杭州互聯網法院和部分律師反映,公告案件一律適用普通程序並無現實必要,既延長了審理時間,耗費了司法資源,也增加了當事人訴訟成本,一些法學專家也贊成這個觀點。綜合各方意見,《規定》考慮在互聯網法院探索實行對公告案件適用簡易程序審理,但應當嚴格限定於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係明確的簡單民事案件。
八、關於審級銜接機制 為確保「全程在線」原則貫穿訴訟全過程,《規定》第二十二條明確,當事人對互聯網法院審理的案件提起上訴的,第二審法院原則上採取在線方式審理。第二審法院應當整合改造現有訴訟服務和辦案系統,並與互聯網法院訴訟平台有序對接,推動實現卷宗移轉、案件受理、送達、詢問、開庭、宣判等訴訟環節在線完成。
實踐中,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第二審法院可根據案件情況決定在線下審理:二審程序中各方當事人均申請線下方式審理的;二審法院認為採取在線方式審理不能有效查明事實或認定證據的,等等。
九、關於《規定》的效力範圍 為探索推動審判方式、訴訟制度與互聯網技術深度融合,《規定》調整適用了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部分規定。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相關條文與《規定》不一致的內容,在互聯網法院不再適用,並以本《規定》為準,具體包括:《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111條第1款、第136條、第140條、第257條第1款第1項、第259條。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司法實踐中,可以調整適用上述條文的法院,僅限於北京、廣州、杭州互聯網法院,其他法院不得適用本《規定》條文審理案件。
|
《規定》第九條明確了線上、線下兩種證據類型的具體舉證方式。對於線下證據,當事人可以通過掃描、翻拍、轉錄等方式轉化為電子數據後上傳至訴訟平台。對於線上證據,具體可分兩種情況:一是當事人自己佔有的在線電子證據,可以通過提供連結、上傳資料等方式導入訴訟平台。二是互聯網法院可以從電子商務平台經營者、網絡服務提供商、電子取證存證平台獲取相關案件的結構化信息,並導入訴訟平台,例如,電子商務平台存儲的網絡購物糾紛中買賣雙方主體身份、購買時間、購買物品等信息。對於這類信息,互聯網法院可以直接向雙方當事人提供,供其選擇證明自己的主張。
互聯網法院對類型化案件基本信息的結構化導入,不違背「誰主張、誰舉證」的訴訟原則。互聯網法院的一大優勢,在於能夠通過技術手段完成數據信息的遷移和可視化呈現,為當事人舉證提供便利,有效解決電子證據取證困難、舉證不能、認證不足等問題。當事人對結構化導入以外的證據仍應當主動提供或者申請法院調取,對自身提出的主張負有舉證責任。
目前,對電子數據真實性的審查判斷主要依靠公證程序,且基本為形式審查,程序複雜繁瑣,證明力不強。互聯網法院案件在線審理和大量證據在線的特徵,客觀上要求打破通過公證程序認定真實性的單一途徑,通過技術手段和相關配套機制對電子數據真實性作實質性認定。
基於以上考慮,《規定》第十一條明確了電子證據真實性的認定規則。一是在認定對象上,涵蓋對電子證據生成、收集、存儲、傳輸等各環節真實性的認定。二是在審查內容上,強調對電子數據生成平台、存儲介質、保管方式、提取主體、傳輸過程、驗證形式等方面進行審查。三是在認定方式上,鼓勵和引導當事人通過電子簽名、可信時間戳、哈希值校驗、區塊鏈等技術手段,以及通過取證存證平台等對證據進行固定、留存、收集和提取,彌補僅依靠公證程序認定電子證據的不足,提升電子數據的證據效力。
(四)在線庭審規則
在線庭審是影響當事人訴訟權利義務的核心環節。《規定》第十二條、十三條、十四條分別明確了在線庭審的適用範圍、簡化條件和庭審紀律。一是在線庭審適用範圍。互聯網法院適用在線庭審不局限於簡易程序案件,也包括普通程序案件。二是在線庭審方式。在線審理也要符合庭審親歷性和直接言辭原則,應當採取視頻方式進行,不能單純靠圖文或語音交流。三是在線庭審程序簡化。互聯網法院通過訴訟平台在庭前已完成在線身份核實、權利義務告知、舉證質證、固定無爭議事實和證據等環節的,庭審中可對相應程序進行簡化或合併。四是在線庭審紀律。針對在線庭審特點,《規定》明確,當事人不按時參加在線庭審的,視為「拒不到庭」,庭審中擅自退出的,視為「中途退庭」。在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在線庭審專門規則前,參照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法庭規則》相關規定。
電子送達是互聯網法院的基本送達方式,實踐中應當優先適用。《規定》第十五條明確了電子送達的條件、方式和範圍;第十六條明確了電子送達地址的確認和告知規則;第十七條明確了有效送達的情形和判斷標準。有三個問題需要重點把握:
一是電子送達的適用條件。民事訴訟法規定電子送達應徵得當事人同意,因此,《規定》明確了適用電子送達的確認和告知程序,同時,考慮到實踐中可能會出現當事人意思表示不明確或意思表示與實際訴訟行為有矛盾的情況,《規定》第十五條第二款明確了「默示同意規則」,具體情形包括:對電子送達作出過事前或事中的約定,或者事後作出認可。確立「默示同意」規則,能夠在充分保障當事人訴訟權利的基礎上,積極穩妥有序擴大電子送達的適用頻率。
二是電子送達的適用對象。《規定》第十五條明確,除了訴訟文書及當事人提交的證據等材料可適用電子送達外,在充分告知當事人權利義務、並徵得其同意的前提下,對判決書、裁定書、調解書也可以電子送達。為保障當事人訴訟權益,這裏的「同意」,應當是「明示同意」,不能是「默示同意」。
三是電子送達生效規則。《規定》第十七條明確了「到達生效」和「收悉生效」兩種送達生效標準和情形。對受送達人在事前送達約定和送達確認過程中主動提供或確認的電子地址,適用「到達生效」主義,送達信息到達該電子地址即為有效送達。在非當事人主動提供地址的情況下,法院向常用電子地址或者能夠獲取的其他電子地址送達的,適用「收悉生效」主義。具體而言,確認「收悉」分為兩種類型:第一,不可推翻的直接確認,即符合「受送達人回復已收到送達材料,或者根據送達內容作出相應訴訟行為」情形時,視為送達成功,且效力不可推翻;第二,可推翻的推定確認,即符合「受送達人的媒介系統反饋受送達人已閱知,或者有其他證據可以證明受送達人已經收悉」情形時,推定送達成功。若當事人舉證證明非因主觀過錯確未「收悉」,則不能視為有效送達,送達效力可被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