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黄松有.和谐主义诉讼模式:理论基础与制度构建——我国民事诉讼模式转型的基本思路[J].法学研究,2007,(04):3-23.
关键词:和谐主义诉讼模式;理论基础;制度构建
摘要: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不能适应中国转型时期民事纠纷解决的特殊需要。实现民事诉讼模式转型是优化我国民事诉讼制度、完善民事诉讼立法的一项基本作业。我国民事诉讼模式转换的基本方向是构建和谐主义诉讼模式。和谐主义诉讼模式摆脱单纯从诉讼程序上解决纠纷的狭隘视野,将司法诉讼视为一项社会福利制度,着眼于当事人争议的彻底消解,是对传统民事纠纷解决机制和诉讼哲学的双重超越。目前我国构建和谐主义诉讼模式的主要任务是:从和谐主义诉讼理念出发,重新设置民事诉讼基本原则体系;以强化当事人诉讼主体地位为基础,形成科学合理的案件事实探明机制;建立法律观点开示制度,保障法院和当事人就法律问题展开充分的对话和交流。
|
 |
张卫平.民事诉讼法律审的功能及构造[J].法学研究,2005,(05):41-50.
关键词:民事诉讼;法律审
摘要:为了满足法律适用的统一性要求,有必要在我国民事诉讼中实行有条件的法律审制度。引起法律审的事由应当是裁判违法,包括违反法院应当适用的法律规范,违反日常经验法则等,裁判违法应当与裁判结果具有因果关系;当事人提起法律审应经由原审法院;法律审仅审理法律适用问题且仅以上诉人主张的范围为限;法律审的裁决对重审法院应当具有约束力。
|
 |
刘学在.辩论主义的根据[J].法学研究,2005,(04):40-50.
关键词:辩论主义;根据;实体;程序
摘要:对辩论主义的根据,理论上存在本质说、手段说、防止意外打击说、程序保障说、多元说、法探索主体说、信赖真实协同确定说等观点,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实行辩论主义的必要性。由于现代民事诉讼法的价值理念包括实体价值和程序价值两个方面,并且民事诉讼在客观上乃民事诉讼法和民事实体法共同作用的“场”,因而辩论主义的确立和贯彻,有其实体根据和程序根据,是以此为基础的多元根据的必然要求。
|
 |
翁晓斌.职权探知主义转向辩论主义的思考[J].法学研究,2005,(04):51-62.
关键词:职权探知主义;辩论主义;民事诉讼
摘要:我国民事诉讼法长期奉行职权探知主义。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推进,通过司法解释初步确立了辩论主义。但是我国当前民事诉讼中的辩论主义存在诸多缺陷。克服这些缺陷并完善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辩论主义,必须建立起辩论主义的理论体系,改变法官职业群体的传统思维,并对现有的有关辩论主义的制度进行修改、补充和重构。
|
 |
唐力.对话与沟通:民事诉讼构造之法理分析[J].法学研究,2005,(01):42-52.
关键词:民事诉讼;对话;合作
摘要:应当以对话、沟通为内容重构我国民事诉讼构造,对主体之间的权限作合理的分配,建立以当事人主导的并形成对法院具有约束力的构造关系。在分权而治的构造原理指导下,注重法官对诉讼引导和促进作用,同时强调当事人的合作,疏通和完善主体间的交叉对话,以建立有节有制、彼此容易沟通和理解的案件信息传递机制。
|
 |
常怡,黄娟.传统与现实之间[J].法学研究,2004,(04):81-91.
关键词:民事诉讼法修改;传统民事审判
摘要:在中国现行民事诉讼法面临修改之时 ,有必要对中国传统民事审判的特质以及从中体现出来的、有着深厚历史文化根基的“德性”进行考察 ;同时 ,要以对现代民事诉讼法所体现出来的传统和现代因素的理解和洞察为基础 ,对将来的民事诉讼法应当如何传承这种“德性”、将体现出怎样的走向以及改革的路径做出展望
|
 |
张卫平.事实探知:绝对化倾向及其消解——对一种民事审判理念的自省[J].法学研究,2001,(04):70-79.
关键词:事实探知;绝对化倾向;民事审判理念
摘要:事实探知的绝对化是我国民事审判的一种基本理念。这一理念与民事诉讼的特性和民事诉讼的客观实际形成了错位 ,并与民事诉讼法中设置的某些制度形成了紧张关系。要使民事审判理念与民事诉讼的特性和民事诉讼客观实际具有一致性 ,并消解理念与制度中的紧张关系 ,就应当对与民事诉讼特性不相一致的民事审判理念加以调整 ,消解民事诉讼中事实探知的绝对化和主动性倾向
|
 |
刘荣军.诚实信用原则在民事诉讼中的适用[J].法学研究,1998,(04):
摘要:诚实信用原则在民事诉讼中的适用刘荣军一、诚实信用原则与民事诉讼法所谓诚实信用原则,是市场经济活动中形成的道德规则,它要求人们在市场活动中讲究信用,恪守诺言,诚实不欺,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①在私法领域,尤其是在民法的债权...
|
 |
李浩.法官素质与民事诉讼模式的选择[J].法学研究,1998,(03):
摘要:法官素质与民事诉讼模式的选择李浩导言近两年来,理论界对面向21世纪的中国民事诉讼究竟应当选择什么样的诉讼模式展开了热烈的探讨。这一探讨事关我国民诉制度改革的未来走向,关系到我们将来会把一个什么样的民诉制度带入新世纪。尽管学者们对此至今尚未取得共识,但...
|
 |
景汉朝,卢子娟.经济审判方式改革若干问题研究[J].法学研究,1997,(05):
摘要:经济审判方式改革若干问题研究景汉朝卢子娟导言八十年代末,我国法院系统主要是基层人民法院和部分中级人民法院陆续进行了“强调当事人举证责任”的讨论和实践。当初的主要动因,是法院案件多人员少,力量与任务的矛盾日益突出,想借此减轻法官及法院调查取证的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