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彭何利.中国法院的现代转型:模式选择与体系框架[J].法学,2016,(10):151-160.
关键词:司法改革;司法体制;法院管理;法院组织
摘要:我国现行的法院组织体系中,无论是外部关系还是内部组织机构,司法行政权总是通过各种方式对审判权进行渗透,导致司法地方化与行政化现象日趋严重。因此,如何实现法院审判权与行政权的分离是当前司法体制改革的关键问题。在理论构造上,有必要引入现代法院组织与管理理论,对现行法院组织体系进行重组与改革;在组织模式上,应建立集权为主、分权为辅的现代智慧型法院组织体系与框架结构。通过二者的合力举措,完成我国现代法院组织体系的升级换代,以保障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的落地成功。
|
 |
方乐.审委会改革的现实基础、动力机制和程序建构——从“四五改革纲要”切入[J].法学,2016,(03):135-149.
关键词:审判权;审判委员会;内部运行机制;司法体制改革
摘要:作为人民法院内部的一个审判组织,审判委员会的制度改革一直是历次中国司法改革的重点。尽管近些年来围绕着审判委员会制度改革所出台的一系列措施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改革同时也遭遇到了制度逻辑依旧不明晰、制度空间日渐狭窄、制度资源逐渐稀少、制度效果不乐观等现实困境。而要突破当前的这种改革瓶颈,就必须要重新界定审判委员会的制度角色与制度功能,切实将审判委员会的主要功能限定在总结审判经验等宏观指导方面,将绝大多数案件的审理下放到合议庭,将重大、疑难、复杂案件交由审判专业委员会或者审判委员会委员合议庭审理。惟有如此,才能切实理顺审判权内部运行机制,真正确保审判权独立、公正地行使。
|
 |
周赟.当前审判独立不足原因之考辨——从审判独立的逻辑前提说起[J].法学,2016,(01):106-114.
关键词:审判独立;舆论监督;审判说理;司法改革
摘要:审判独立的逻辑前提有三:第一,一国公权架构及制度体系承认、赋予了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的空间;第二,法院有足够的独立审判之意愿和担当;第三,法院有足够的确保独立审判之素质和能力。当下中国大陆地区影响审判独立状况的,不是体制多么不健全或体制所赋予的独立审判空间多么不足,而是法院以及法官没有足够的独立审判意愿和能力。因此,真正有效提升审判独立水准的思路不应是外部化的"大"思路,而应是各种有助于提升法院、法官独立意愿和能力的内部化思路。
|
 |
刘斌.从法官“离职”现象看法官员额制改革的制度逻辑[J].法学,2015,(10):47-56.
关键词:司法改革;法官离职;法官员额制;法官待遇
摘要:法官员额制改革背景之下的法官"离职"现象看似悖谬,却值得深思。从此现象切入,即可窥见法官员额制改革背后所隐藏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总症结在于:某些改革举措偏离了"让优秀法官受惠"的逻辑目标,并且诸如曲折性、非系统性和非公开性等进路偏差亦加剧了人心的离散。要想一揽子解决上列问题,就必须重溯制度分析的逻辑:一是要将"让优秀法官受惠"作为法官员额制改革一以贯之的逻辑目标;二是围绕这一逻辑目标,采用谋定而动、系统推进、公开透明的策略和进路。
|
 |
唐华彭.司法行政权的合理配置与地方“两院”省级统管——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为例[J].法学,2015,(05):32-38.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权;省级统管
摘要: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实施省级统管是目前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基层法院的人财物由该省的高等法院统一管理,这一省级统管模式为推进当前的改革提供了研究样本。南京国民政府的实践表明,司法行政权配置的制度构建是省级统管表象的根本,司法行政权配置的合理程度是省级统管成败的根源,司法行政权配置的路径选择是省级统管改革的重点。在推进司法改革的当下,南京国民政府基层法院省级统管可提供宝贵的历史镜鉴和决策参考,即应逐步确定司法行政权的中央事权属性、推进司法权与司法行政权的适当分离。
|
 |
石茂生.司法权力泛化及其制度校正——以司法权力运行为中心[J].法学,2015,(05):21-31.
关键词:司法权力;权力泛化;运行机制
摘要:权力泛化是司法权力运行中值得关注的现象。司法权力的泛化既表现在法院外的国家机关对司法权力的分享方面,也体现在司法权力朝向社会组织泛化方面。司法权力泛化受到司法权发展历史以及人们对司法权力理论认知的影响,同时也与我国司法文化传统和现有制度规定有着因果关联。司法权力泛化不能背离现代法治原则的基本要求,不能突破司法目的以及司法自身功能与形式特性的限制。以司法改革的宏观顶层设计建构多元一体的司法权力格局,以人员分类管理、专门司法性机构创设等微观制度建构多元司法权力协调运行的制度与机制,是应对司法权力泛化现象,实现司法权力合理配置与良性运转的校正对策。
|
 |
方乐.审判权内部运行机制改革的制度资源与模式选择[J].法学,2015,(03):26-40.
关键词:审判权;审判内部;运行机制;司法体制;改革;庭审中心主义
摘要:当下审判权运行内在制度会导致案件裁判过程与结果的不确定性,致使审判运行无序、失范,造成审判运行中行政化因素的凸显和基本秩序的缺失;要重塑审判权运行的内在制度,必须处理好制度逻辑的复杂性,掌握并充分利用制度改革的空间与资源,在确保《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试点方案》得以有效实施的前提下,进一步强调以庭审为中心来塑造司法裁判的运行模式,强化审判组织的主体地位和审理功能,注重审判的亲历性以及审判过程的公开化和制度化。惟有此,才能不断夯实法官的司法自信力,进而逐步确立司法的公信力。
|
 |
郑智航.司法建议制度设计的认识偏差及校正——以法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为背景[J].法学,2015,(02):63-75.
关键词:司法建议;管理创新;自治型司法;绩效考核;柔性司法
摘要:随着法治建设的推进,人们越来越将司法系统作为国家治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倾向于法院能够积极地扮演推动社会转型的角色。司法建议制度在核心功能、制度前设、生效机制、实施动力上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制度设计者认识上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司法建议制度的实施效果不佳。让司法建议制度更有生命力,需要将制度基础建立在自治型司法理念上,强化司法建议权的公共政策形成权属性,由审判委员会承担起制作司法建议的主要职责,淡化考核机制对司法建议的激励作用。
|
 |
牛玉兵.符号与司法——基于符号学视角的分析[J].法学,2014,(07):107-118.
关键词:司法;符号;司法形式;司法技术
摘要:符号在司法中极为常见。在司法发展过程中,从仪式化的神权诉讼到君权主义诉讼再到民权主义诉讼,符号与司法如影随形,关联愈紧。符号不仅成为司法的形象表征,而且构成了司法操作的有效工具。符号对于司法积极效用的实现,需要遵循意义编码、重复性使用、符号文本型构以及符号语境提供等运作机理的要求。符号与司法的关联受到符号自身工具性质、司法内在属性以及社会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影响,因而是相对和有限的。
|
 |
高志刚.法院重大敏感案件风险评估机制探析[J].法学,2014,(05):10-18.
关键词:法院;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践合理性;探析
摘要:为避免在重大敏感案件中的舆情危机和被动局面,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在法院系统逐渐得到推行。这一实践探索是对司法权性质的悖反,增加了侵犯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风险,致使法院审判目的指向混乱,容易形成普遍性的法院信任危机,在试行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为此,需要在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取向的基础上,厘清法院职权界限,客观评判"法院案件社会风险评估"的实践合理性,探寻法院减少社会稳定风险的发展路径,以达到既回应社会,又树立法院权威的目的,确保司法改革符合法治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