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肖琪暢.法律修訂視角下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主體問題探索[J].時代法學,2019,17(01):72-79.
關鍵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檢察機關;社會組織;公民
摘要:2012年《民事訴訟法》修訂時增設公益訴訟制度,2014年修訂的《環境保護法》也增設了環境公益訴訟制度,2017年《民事訴訟法》再次修訂時又規定了檢察民事公益訴訟制度。此後,一些司法解釋也對民事公益訴訟制度作了補充和細化。然而,在對法律層面和司法解釋層面的制度進行考察後,發現現有制度對民事環境公益訴訟原告主體資格的設計仍然存在某些問題,使得民事環境公益訴訟在實際運行中面臨着重重困境。為此,有必要採取相應措施解決之,以保障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制度能夠切實有效地實施。
|
 |
肖愛,曾雲芳.村民委員會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原告資格研究[J].時代法學,2018,16(06):21-27.
關鍵詞:村民委員會;環境公益訴訟;原告資格
摘要: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原告資格一直被多加限制,由村民委員會提起的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案件數更是屈指可數。村民委員會提起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具有合法性與合理性。但是基於其自身特性,村民委員會原告資格應該受一定限制。應該立法明確村民委員會原告資格,一是有利於村民委員會更好履職,二是有利於及時解決生態環境問題,三是可以降低環境公益訴訟成本。此外,村民委員會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原告資格的實現應該由主要負責人以村民委員會名義起訴,還需要解決村民委員會原告資格保障條件,並完善支持起訴制度。通過這些途徑推動村民委員會主動、靈活地利用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制度保護農村環境,並降低環境法治的社會成本。
|
 |
Tao Jiapei.中國個人信息保護公益訴訟的實踐現狀與完善路徑(英文)[J].China Legal Science,2024,12(02):77-108.
摘要:數字時代個人信息保護的司法治理逐漸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重點內容。中國2021年頒佈的《個人信息保護法》意味着中國邁出治理個人信息違法侵權行為的重要一步,但隨着司法治理逐步深入,各種理論與實踐問題也逐漸顯露。諸如公益訴訟治理與其他程序機制的關係、附帶型公益訴訟制度的程序設置、具體規範內容的設計等等問題亟需進一步研究和完善。有鑑於此,本研究以320份裁判文書為分析樣本,系統考察了中國個人信息保護公益訴訟制度的實踐情況,概括歸納了具體的現實困境,從宏觀和微觀的雙重視角討論了完善中國個人信息保護司法治理的有效路徑。
|
 |
胡靜.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中停止侵害責任適用研究[J].中國法學,2024,(01):245-264.
關鍵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停止侵害;預防性責任;侵權禁令
摘要: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預防功能通過停止侵害判決實現。停止侵害判決應適用於未來行為。停止侵害責任的構成要件包括行為發生的可能性和行為損害社會公益。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是執行法律義務的公法訴訟,停止侵害判決應以相應的行政法律規範為基礎並考慮司法的特點。法院應當同時適當兼顧行政機關的思維,廣泛收集與行為和後果有關的信息,使判決不受原告訴訟請求的束縛。對於行為已經實施的情形,法院可以站在行政機關的角度預先擬制一個行政決定,然後再結合司法的特點調適得出判決內容。對於行為尚未實施的情形,當行為已經獲得準備階段的行政許可時,法院應依照行政法律規範對該許可進行審查並作出以未來行動方案為內容的停止侵害判決。
|
 |
陳曉景.檢察環境公益訴訟的理論優化與制度完善[J].中國法學,2022,(04):288-304.
關鍵詞:公益;環境公益;生態共同體利益;檢察環境公益訴訟
摘要:2017年修正的《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建立了現行的檢察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然而,作為公益代表人,檢察機關在保障環境公益的實踐中陷入了檢察監督區域性與生態環境整體性矛盾、損害救濟和環境風險預防背離、維護環境公益和履行法律監督職能錯位等困局。原因在於現行檢察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基於傳統公益理論,將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的環境公益混同於國有財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食品藥品安全等領域的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環境公益區別於社會公益、國家利益,其內涵應當是生態共同體利益。完善檢察環境公益訴訟制度應明確環境公益的法律地位,增加獨立於檢察環境社會公共利益訴訟和國家利益訴訟的檢察環境公益訴訟類型。同時健全生態系統整體保護的檢察監督機制,強化環境風險預防功能,構建法律監督與環境公益維護相統一的銜接機制。
|
 |
劉藝.論國家治理體系下的檢察公益訴訟[J].中國法學,2020,(02):149-167.
關鍵詞:檢察公益訴訟;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司法治理;網狀治理結構
摘要:檢察公益訴訟是富含治理內涵的司法體制創新。該制度體現了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所具有的在執政黨領導下、改革與建構並重、注重社會主義公益保護、兼具國家主導與半開放性等特徵。檢察公益訴訟制度形成了關聯深廣、多層嵌套的複雜網狀治理結構。文章從歷時性和共時性兩個角度,剖析了檢察權與行政權、審判權、立法權和公民權的關係演變,描述了網狀結構中各主體不同的權能定位,以實現提升檢察公益訴訟的治理效能。檢察公益訴訟的治理效果明顯,表現為治理領域廣泛覆蓋、治理力度全程深入、治理主體全面帶動、治理規範充分法治化、治理方式剛柔並濟。為了實現檢察公益訴訟的治理目標,還需增強協同治理效應、完善治理機制與規範建設,並逐步提高檢察機關司法治理能力。
|
 |
張旭東.環境民事公私益訴訟並行審理的困境與出路[J].中國法學,2018,(05):278-302.
關鍵詞:環境侵害;公益訴訟;私益訴訟;合併審理
摘要:我國現行環境民事訴訟基於侵害對象的差異性及公私益訴訟分野原理,在立法上分為環境(私益)侵權訴訟與環境民事公益訴訟。面對同一環境侵害,環境民事公私益訴訟分離式救濟,在造成環境糾紛整體性肢解的同時,往往會誘發同一問題多次審理、訴訟效率低下、共同爭點裁判歧異、公私益相互遮蔽等司法困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觀為新時代環境法治建設確立了新的目標。規範不自外於現實。環境糾紛的整體性及環境侵害發生二階段機理,映射於訴訟程序,要求通過訴的合併,實現環境民事公私益訴訟融合,審理程序採用"前階共同(基礎)事實+後階各損害事實"二階事實法律關係構造模型,打破環境公私益訴訟保護涇渭分明的格局,實現相關糾紛一次性解決。環境民事公私益訴訟合併審理理論分析和具體方案建構,為進一步研究和制定專門的環境訴訟特別程序奠定了基礎。
|
 |
王明遠.論我國環境公益訴訟的發展方向:基於行政權與司法權關係理論的分析[J].中國法學,2016,(01):49-68.
關鍵詞:環境公益訴訟;環境行政公益訴訟;環境司法;「風險社會」模式
摘要:由於環境公共利益的特殊屬性,環境民事公益訴訟面臨着科技性、民主性和道德風險等諸多潛在挑戰。為了應對這些挑戰,我國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制度突出強化了司法權,並要求行政權與司法權配合,這容易使司法權突破其職權範圍,從而損害行政權和司法權之間的合理分工與權力平衡。從行政法治發展的一般經驗來看,在"夜警國家模式"到"福利國家模式"再到"風險社會模式"的過程中,行政權不斷擴張以實現對公共利益的充分保護,而司法權則關注對行政權的有效控制,確保其不偏離維護公共利益的軌道,即大體上遵循"相互尊重專長"和"行政權優先"等原則。現代環境公共事務十分複雜,需要以環境行政為主要應對手段,環境公共利益的保護須充分發揮行政權的專業性和司法權的監督作用,同時避免司法權對行政權造成不當干涉。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需要進一步完善環境行政執法,並將環境行政公益訴訟作為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的主要發展方向。
|
 |
熊躍敏.消費者群體性損害賠償訴訟的類型化分析[J].中國法學,2014,(01):196-210.
關鍵詞:團體訴訟;小額分散性侵害;大規模侵害;公益訴訟
摘要:在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案件中,因單個受害人系爭利益大小訴訟類型迥然有異:利益微小者,受害人難有起訴動力,通過受害人授權以貫徹程序保障毫無意義,須由法律直接賦予團體訴訟實施權,制止違法行為、超越填補損失成為其一般目的;利益重大者,為訴訟經濟考慮,亦有適用群體訴訟的必要,但訴訟實施權須由受害人明示授予,以保障其程序利益與實體利益,補償損失、救濟個體權利仍為這類案件的主要目的。消費者群體性損害賠償訴訟的上述分化在兩大法系國家及地區主要群體性訴訟中已經顯現。以此來考察我國的群體訴訟制度,代表人訴訟制度的高成本決定了其無力救濟小額分散性利益,其在救濟大規模利益方面的困境則可通過程序保障的實質化加以緩解;公益訴訟應定位於對小額分散性利益的救濟,以契合其公益性的要求。
|
 |
葉勇飛.論環境民事公益訴訟[J].中國法學,2004,(05):
關鍵詞:利益;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環境權;公民訴訟
摘要:環境權是一項公益性與私益性相結合的權利。因此,既可私益訴訟,也應允許公益訴訟。無論英美法系還是大陸法系,許多國家,對涉及公益的訴訟都建立了相應的訴訟機制,其中環境公益訴訟在這些規定中往往占重要地位。而我國現行的法律框架里,並無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立足之地。相反,實踐卻在急迫的呼喚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出現。因此,我國可借鑑外國立法模式,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法律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