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2篇帖子。
先發展關係,再解決問題:不要說提意見,而是說提建議
提意見:背後透露出來的含義是「你這樣做不對」。
提建議:暗示你在發現問題的同時,還帶來了一個解決方案。(想辦法讓對方變得更好→把解決眼前某個問題的目標,調整為發展雙方「共同體關係」)
1.事先徵求同意
徵求同意不是說「有句話我不知當講不當講」→這是免責聲明
事先徵求意味著:①知悉溝通中的事實、情緒和目標;②「我對這件事有個建議,你想聽一下嗎?」
事實:事前調查
情緒:明確你在提建議過程中希望表達怎樣的感情,是讓意見顯得更加客觀、理性,還是通過憤怒和受傷,讓對方感受到壓力
目標:希望達成怎樣的效果。(抓住核心目標和主要矛盾,在此基礎上考慮和對方做哪些交換,做出哪些讓步。提意見一定要抓大放小,一次解決一件事。)
如何判斷對方是否願意聽意見:不要聽他怎麼說,而要看他怎麼做
1.倘若對方真的有這個需要,他肯定會找機會與你面對面溝通。(即使如此,提意見和批評一樣,要控制時間和場合,最好在對方心力資源充沛的情況下提,也不要當眾提。)
2.如果他閃爍其詞:「太好了,但我現在沒時間,你能不能寫個微信給我?」或者升級溝通場合:「好啊,你把誰誰誰叫上,咱們一塊兒說。」都說明對方不是很想繼續聽你的意見。此時就此打住。
2.定義雙方關係
告訴對方,我們是一夥的。(找到自己與對方的關聯,處理成對雙方都有好處的建議,注意不同身份組成不同的共同體→在無法證明雙方是共同體關係的情況下,我們就不該跟對方提意見)
提意見時的自我認知必須是一名利益攸關者——我跟這事兒有關係,所以我提的意見才值得被認真傾聽。
3.提供具體建議
只有具體的建議才是可以執行的。如果對方聽罷覺得有道理,就可以立即展開行動。
只要足夠具體,哪怕這件事很小,也能贏得他人的重視和尊重。但反過來,沒有帶上具體方案就提意見,對方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你在刷存在感。
即便如此,對方仍不接受我們的意見時,可能是因為對方不認為你是共同體的人(尤其是新人初入環境時)
提意見如何常態化
在團隊裡定期組織活動,推行一種格式化的表達方式,在一個封閉的場景里,讓大家只聊三件事:
你希望我開始做什麼事情。
你希望我不要再做什麼事情。
你建議我在什麼地方、哪些事情上投入更多。
大家可以通過一個制度化的方式定期交流想法。對團隊成員來說,在這個場合提意見就不會有什麼心理壓力了。
內容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