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229篇帖子。 字體大小:較小 - 100% (默認)▼  內容轉換:不轉換▼
 
點擊 回復
11016 228
【资料库】1.民事诉讼基础理论
民訴法副教授 二十二級
211樓 發表于:2024-7-13 21:26
汤维建.论民事诉讼法修改的指导理念[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06):129-135.
关键词:民事诉讼法修订;程序本位主义理念;程序主体自治性理念;程序契约化理念;程序协同主义理念
摘要:我国当前进行的民事诉讼法修订是一项极其艰难的系统的法制建设工程,用以指导民事诉讼法修改的理念在建设过程中最为关键。指导我国民事诉讼法修改主要的理念范畴应该有:程序本位主义理念,程序主体自治性理念,程序契约化理念以及程序协同主义理念。
 
 
民訴法副教授 二十二級
212樓 發表于:2024-7-13 21:32
刘敏.论我国民事诉讼法修订的基本原理[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04):147-154.
关键词:民事诉讼法;民事程序;裁判请求权
摘要:现代社会是一个尊重人的尊严、尊重和保障人权、尊重人的主体性的社会,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应当反映这个时代要求。为此,我国应当以裁判请求权保护原理、程序相称原理、程序选择权保护原理、系争外利益保护原理作为修订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理。
 
民訴法副教授 二十二級
213樓 發表于:2024-7-13 21:37
吴泽勇.从程序本位到程序自治——以卢曼的法律自治理论为基础[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4,(04):60-67.
关键词:程序本位;程序自治;程序约束;卢曼
摘要:关于程序乃法治之枢纽的判断 ,程序本位论只回答了程序应该做到什么 ,程序自治论则进一步回答了程序如何做到这些。程序自治 ,即一种法律程序与其外界环境相对隔离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中 ,程序自身的展开过程同时也就是程序功能的实现过程。在具体的程序运作中 ,这要通过角色的分化与重组、时间顺序的安排、空间氛围的营造以及实体法规范的整合功能四个方面的机制来实现。
 
 
民訴法副教授 二十二級
214樓 發表于:2024-7-13 21:37
何勤华.中国近代民事诉讼法学的诞生与成长[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4,(02):85-92.
关键词:中国近代;民事诉讼法学;诞生;法律史
摘要:中国近代民事诉讼法学 ,萌芽于 19世纪下半叶 ,诞生于 2 0世纪初叶的清末修律 ,成长于 2 0世纪30年代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时期民事诉讼立法的基本完成。回顾总结这一段历程① ,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了解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的历史起源 ,也可以进一步深化我们对中国民事诉讼法律传统的理解 ,从而更加自觉地投身于新时期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的创建活动
 
民訴法副教授 二十二級
215樓 發表于:2024-7-13 21:52
张卫平.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发展与体制性制约的分析[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1,(05):104-114.
关键词:民事诉讼;体制;制约
摘要:《民事诉讼法》颁布已经整整十年 ,在这十年中我国社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就要求我国的民事诉讼法也应当有相应的调整、发展和完善。本文指出民事诉讼法的发展和完善必须要考虑对已经制约发展的诉讼体制的转型调整 ,否则将难以达成发展和完善之目的。本文根据民事诉讼模式的基本理论具体地对这种制约和调整进行了分析。
 
民訴法副教授 二十二級
216樓 發表于:2024-7-13 21:53
李政.中国近代民事诉讼法探源[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0,(06):99-107.
关键词:民事诉讼法;法律移植;清末修律
摘要:从知识传统的角度来看 ,我国民事诉讼法基本的概念、术语、原则、制度与理论框架主要渊源于西方的法典类型。它在我国新型法律体系以及在大学学科课程中的地位 ,是在本世纪最初十余年间以挽回法权为主旨的立宪修律活动的直接推动下 ,通过日本法律顾问的讲授和留日法科学生的译释等途径 ,迅速确立起来的 ,并由此为中国民事诉讼法近代传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民訴法副教授 二十二級
217樓 發表于:2024-7-13 21:57
孙莉.司法改革与程序意识[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9,(03):
关键词:司法改革;程序改革;程序意识变革
摘要:由于司法是以程序为核心的,又由于司法改革所追求的不只是司法结果的公正,更是司法过程本身的公正,因而,司法改革在实质上是程序的改革。然而,如果支配着程序的设计和运作的程序价值观是有待批判、变革的话,则程序的改革就不只是细节性安排或技术性变化。该文通过对三大诉讼法程序设计的分析,指出程序意识变革的先导性意义,并在目的与手段、权利与权力、法治与人治、共性与个性等关涉程序的一系列关系中,对要变革和塑造的程序价值观作了分析
 
 
民訴法副教授 二十二級
218樓 發表于:2024-7-13 21:59
陈贵民.论司法效率[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9,(01):
关键词:公正;司法效率;综合治理
摘要:此文首先从效率对公正的意义和市场经济对现代司法要求的角度审视了司法效率的重要性,认为效率是现代司法非常重要的一项价值目标。其次,对司法效率概念尤其特殊性进行了具体分析。作者认为司法效率问题贯穿于整个司法体制和司法运作的过程,因此要提高司法效率,就需要“综合治理”,并提出了一些措施
 
民訴法副教授 二十二級
219樓 發表于:2024-7-13 22:01
叶自强.民事诉讼观念的变革及其实现机制——从敌对的诉讼斗争到比较公平的论战[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7,(01):
关键词:民事诉讼;观念;变革;实现机制
摘要:传统的诉讼观念认为,“诉讼就是敌对双方之间的斗争”。这种诉讼观在德、日等许多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典及司法实务中都刻下了深深烙印。我国亦深受其影响。这种观念不利于公正地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并导致诉讼资源的徒劳耗费。为此,本文提出必须变革传统的诉讼观,使诉讼成为“平等主体之间的公开论战”,并依据新的诉讼观,重建一系列相互配套的规制
 
民訴法副教授 二十二級
220樓 發表于:2024-7-13 22:02
刘玲佩.论民事诉讼运行机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5,(05):
摘要:论民事诉讼运行机制刘玲佩本文从民事诉讼运行机制角度探讨我国民事审判制度改革问题,以求构筑全新的、能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民事审判模式。一、制约我国民事诉讼运行机制构筑的因素(一)市场机制制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审判与其它社会活动一样,必然要体现出很强的行政...
 
 
民訴法副教授 二十二級
221樓 發表于:2024-7-13 22:03
陈金钊.法律程序中的仪式及意义──伯尔曼《法律与宗教》评析[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4,(05):
摘要:法律程序中的仪式及意义──伯尔曼《法律与宗教》评析陈金钊现代法律的程序一般被界定为按一定顺序、方式和步骤来作出决定的过程。一方面它包合法律决定成立的前提,并保留着主观评价的客观评价过程;另一方面则通过意见疏通以加强理性思考,扩大法律主体的选择范围,并...
 
 
民訴法副教授 二十二級
222樓 發表于:2024-7-14 21:14
陈刚.实质诉讼法的法源论及其现实意义[J].现代法学,2022,44(06):42-57.
关键词:实质诉讼法;诉讼程序法;法源;诉讼观;诉权
摘要:民事诉讼法是实质诉讼规范和诉讼程序规范之集合。实质诉讼规范由来于私法体系,在被纳入民事诉讼法之后,并不能改变其法源(法律渊源)出自私法而不是诉讼程序法的史实。实质诉讼概念建立在民法基础之上,但由于立法者没有在制定法中解释这些概念,实践中又存在许多不能直接以民事诉讼法为法源解释和适用这些概念的问题,因而该当依据何种法源解释和适用实质诉讼概念就成为了一项极具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重大课题。目前,在实质诉讼概念的解释方面存在诉讼法说和实体法说的对立,这不仅给司法实践造成困扰,也给建设理论自洽的民事诉讼法及其理论体系造成了巨大困难。因此,重新审视实质诉讼法的法源问题,对于科学把握民法与民事诉讼法的关系,促进民事诉讼法的法典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民訴法副教授 二十二級
223樓 發表于:2024-7-14 21:16
左卫民.效率VS权利?民事程序繁简分流改革争论的实证审视[J].现代法学,2022,44(05):67-81.
关键词:民事程序;繁简分流;司法效率;权利保障;实证研究
摘要:2020年初开始试点的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已被2022年伊始全面推行的民事诉讼立法修正案所正式确认。然而,立法过程中“效率派”与“权利派”在改革思路上的争论至今未歇。如何评价此次改革与相关的学术争议?笔者所率团队的实证研究表明,“效率派”与“权利派”主张的观点均有一定道理,但并未得到改革数据的充分支撑。一方面,以效率为导向的繁简分流改革虽在有限程度上提高了效率,但总体上难称显著,且各项改革在效率的提高程度上参差不齐,这似乎显示改革效果已近天花板。另一方面,改革并未明显妨害权利。尽管小额诉讼程序与独任制改革似乎在抽象层面削减了若干程序性权利,但权利整体上尚未受到明显减损。而包括电子诉讼改革在内的部分举措甚至有利于权利实现。概言之,此次效率化的改革不一定与权利妨害相挂钩,也并非与权利保障背道而驰。有鉴于此,未来应该在充分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更为科学、客观地评估改革的成败得失与是否达至预设目标,检验改革是否契合特定的价值取向,继而设计并试点接地气、可操作、能达至的改革方案,最终有效推进民事诉讼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民訴法副教授 二十二級
224樓 發表于:2024-7-16 12:41
安晨曦.民事诉讼立法预期与运行效果的背离及修正——以《民事诉讼法》新制度实施状况为范例的分析[J].现代法学,2015,37(06):173-184.
关键词:程序异化;实证主义方法论;精细化立法;试验主义进路
摘要:《民事诉讼法》在地方法院运行中存在着"软执行"现象。辩证地看待法定制度被搁置、规避、改装、误用等千姿百态的操作惯例,反映出立法预期的非实践性弊端。修法后新增制度的尴尬运作,表现为低频适用与运作偏差两种类型。程序非正常运行的外生因素,主要是程序规则建构的粗犷性与架构性、司法自由裁量权与绩效考核制度、基层司法官的智识与司法偏好以及建构论唯理主义的立法模式。运行效果不佳局面的修复,虽然最终还需期冀于制度的设计,但当下的修缮作业应当是在民事诉讼法学研究方法论上逐步重视实证研究、秉持民事诉讼的精细化立法理念、尝试民事诉讼的试验主义立法进路。
 
民訴法副教授 二十二級
225樓 發表于:2024-7-16 12:55
韩静茹.民事程序权利救济机制的建构原理初探[J].现代法学,2015,37(05):137-144.
关键词:民事程序;权利救济;救济机制;建构原理
摘要:民事程序权利的充分实现离不开救济机制的相应保障,通过比较诉讼程序、非讼程序、执行程序中权利救济机制的不同配置方案,能够提炼出程序类型及其主要功能与救济机制之间的关系原理;通过比较同一程序场域中不同权利所对应的不同救济机制,能够提炼出救济方式和救济力度与权利之重要性程度之间的关系原理;通过拓展程序价值目标与救济机制选择之间的关系原理,能够提炼出建构救济机制所需遵循的基本原则。藉此,应当以适度救济原则、必要性原则、比例性原则、及时救济原则、平等救济原则等为指引理念,依循救济机制与程序类型、救济机制与权利性质之间的关系原理,分别从理念、规范和实践三个层面对我国民事程序权利救济机制体系及其内外部关系,予以系统性、全面性的矫正和优化。
 
 
民訴法副教授 二十二級
226樓 發表于:2024-7-16 12:57
唐力.司法公正实现之程序机制——以当事人诉讼权保障为侧重[J].现代法学,2015,37(04):41-55.
关键词:审判权;诉权保障;司法公正;程序机制
摘要:司法公正需要通过一定的程序机制来表达和实现,法院审判权与当事人诉权之构成司法程序的基本要素,当事人诉权的程序保障直接影响司法公正的实现。通过程序机制合理界定两者的程序角色,为当事人诉权实现提供便利的程序机制,充实对当事人实现诉权之程序制度,适当强化法院对当事人诉权实现之程序保障义务,司法公正之实现便具备了程序基础。
 
 
民訴法副教授 二十二級
227樓 發表于:2024-7-16 13:06
王登辉.民事诉讼目的之反思与司法保护说之倡导[J].现代法学,2014,36(02):109-127.
关键词:民事诉讼目的;诉讼现象;纠纷解决说;司法保护说
摘要:民事诉讼目的应当是当事人运用民事诉讼制度的目的和国家确立民事诉讼制度的目的的统一,两方面有重合之处,也可能存在冲突。民事诉讼目的学说应当能够最大限度接近真实、合乎情理地解释绝大多数民事诉讼现象,使两方面的交集最大化。现有的相关学说,如权利保护说、维护法律秩序说、纠纷解决说、程序保障说、利益保障说、平衡论、多元说和多层次说等,均存在一定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理论模型过于简单化、理想化。通过纠纷产生和解决过程的大视野审视民事诉讼现象,本文提出"司法保护说",认为当事人参加民事诉讼的目的是以法律为攻击防御手段,从民事诉讼中获得利益、减少不利益;国家确立民事诉讼制度的目的是通过司法程序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正当权益,对不合法、不正当的主张则不予支持和保护。这一学说契合民事诉讼实践,有效整合了民事诉讼目的的两个方面,对民事诉讼制度的完善也具有一定意义。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快捷鍵:Ctrl+Enter)
 

本帖信息

點擊數:11016 回複數:228
評論數: ?
作者:啊啊是谁都对
最後回復:啊啊是谁都对
最後回復時間:2024-7-16 13:06
 
©2010-2025 Purasbar Ver2.0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