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資料庫】5.民事訴訟法基本制度 |
民诉法教授 二十三级 |
資料庫主要放置論文、書籍等相關資料的簡介信息,供檢索。 本部分主要放置民事訴訟法基本制度的相關資料。
|
民诉法教授 二十三级 |
汪小棠《陪審請求權的中國進路:歷史現實與發展》 華東政法大學學報. 2022,25(01) 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 摘要:人民陪審制是國家賦予國民的司法民主保障機制,而非可供法院選擇的審判方式。陪審適用應當由法院職權本位向當事人權利本位轉型。陪審請求權是當事人享有的關於案件第一審是否適用陪審及陪審程序如何具體建構的訴訟權利,具有程序性、自願性和約束性。陪審請求權包括積極的陪審請求權與消極的陪審請求權、任意的陪審請求權與限制的陪審請求權、狹義的陪審請求權與廣義的陪審請求權。應區分陪審制在不同性質案件中的具體功能定位,對當事人的陪審請求權及其行為要件予以差別化配置。着力提升人民陪審制的公信力,為陪審請求權提供充分的規範依據、程序保障和制度激勵。 關鍵詞:陪審請求權;人民陪審制;當事人;訴訟權利;司法民主;
| |
民诉法教授 二十三级 |
張衛平《審判資源程序配置的綜合判斷——以民事訴訟程序為中心的分析》 清華法學. 2022,16(01) 天津大學 摘要:審判資源如何配置是司法制度與訴訟制度設計中的一個重要課題。獨任制和合議制是審判資源使用中兩種重要組織形式。合議制過去一直被視為原則和更為主要的組織形式。民事訴訟法也一直以此認知為根據,在民事訴訟程序中安排相應的審判組織。基於應對人案矛盾的問題,《民事訴訟法》的第四次修改對這一傳統的程序配置進行了新的調整,由此也引起了學界和實務界的熱議。本文分析了獨任制擴大化的原因,指出了本次《民事訴訟法》修改中獨任制擴大化所帶來的影響,系統地提出了審判資源的程序配置所應當考量的若干因素——審判效率與公正的衡平、司法民主的實現、集智與制約功能的作用、對裁判結果不滿的吸收機能、上訴的功能、程序的形式化與儀式化的意義等。這些因素的綜合判斷雖不是技術化的具體方案,但卻有可能指出技術性處置方案的方法和思路。 關鍵詞:審判資源;獨任制擴大化;合議制;司法制度;效率與公正;
| |
民诉法教授 二十三级 |
於增尊.專家陪審制度冷思考——兼論審判階段的專門知識供給機制[J].時代法學,2022,20(04):22-31.
關鍵詞:專家陪審員;人民陪審員;專門知識;法庭技術顧問
摘要:隨着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案件審理中涉及各類專門知識的情況逐漸增多,作為外行的法官不得不依賴於專業人士的協助。專家陪審制度是專家參與審判和人民陪審員制度的融合創新,被視為應對訴訟事實專門化、解決法官認知困境的優化機制。然而拋開「存在就是合理」的前提預設和理論研究的「法院視角」可以發現,專家陪審制度遵循的是實用工具主義的現實邏輯,其公正和民主價值目標難以有效證成,且與訴訟體系多有牴牾之處,理應予以廢除。完善審判階段的專門知識供給機制,應當堅持司法鑑定和專家輔助人制度的基礎性地位,統合司法技術輔助和庭外諮詢專家制度,建立「法庭技術顧問」制度,並遵循身份外部性、司法親歷性、職能謙抑性、訴訟救濟性等原則進行內容設計。
| |
民诉法教授 二十三级 |
江保國.論境外陪審員制度及其中國實踐[J].時代法學,2021,19(06):96-107.
關鍵詞:境外陪審員;港澳台陪審員;同儕審判;專家陪審;人民陪審員法
摘要:境外陪審員制度發源於歷史上的混合陪審團,同儕審判理念和程序正義內核是支撐其存在的正當性基礎,但其具有的政治功能與同儕代表性要求之間存有一定的矛盾關係,使其在開放和封閉兩端搖擺不定。福建和廣東兩地實踐的港澳台陪審員制度也受到同儕審判、商事促進等理念激發,與其他國家的境外陪審員制度有相似甚至偶合之處,但其所具有政治參與和區際整合功能決定了其範圍只宜是具有中國籍的港澳台地區居民,而其所具有的濃厚專家陪審色彩,決定了其在《人民陪審員法》施行後需要合理調適,實行一定程度的功能分化並採取措施提升其代表性。
| |
民诉法教授 二十三级 |
楊慶玲.「平民法官」民主化司法的困境與出路——以D市R區法院為例探索人民參審員選任機制[J].時代法學,2017,15(03):99-104.
關鍵詞:平民法官;參審員;司法民主化;選任制度
摘要:"平民法官"的陪審地位削弱了民眾在分享審判權中的能動性,應摒棄"人民陪審員"的稱謂,以"人民參審員"取而代之。"參而不審、形式化參審"已成為延緩參審制改革的桎梏,究其根本,源於選任制度的瑕疵。應在源頭上消解阻礙"平民法官"參審的不利因素,在選任權屬設置上消解法院對參審制運行的制約,並明確權責,懲戒"消極參審"。
| |
民诉法教授 二十三级 |
丁朋超.我國民事合議制度內部關係的再改革[J].時代法學,2016,14(06):82-93.
關鍵詞:合議制;案件責任;評議規則;內部關係
摘要:以案件責任制改革為重點,以還權於合議庭為目標的我國民事合議制度內部關係的改革面臨舊有痼疾尚未祛除和因錯案追究制、審判長制的不當推行引發的新問題兩種窘態。導致問題出現的原因一方面緣於合議制及改革措施存在缺陷,另一方面也因為改革受到現階段審判資源不足、司法獨立的大環境尚未形成以及相關配套制度不完善等因素的制約。為順利推進改革,應從合議制的內部關係的梳理出發,合理定位合議庭成員之間的關係,理性選擇案件責任制,完善合議庭的評議規則和表決規則。
| |
民诉法教授 二十三级 |
石東洋,劉萬里.司法公開的程序合法化控制——以庭審公開規範化運行規則設計為中心[J].時代法學,2015,13(01):81-87.
關鍵詞:司法公開;規則設計;程序控制
摘要:當前,司法改革的一個難點即司法公信力下降甚至缺失,而以司法公開促進司法公正、以司法公正樹立司法公信則被認為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重要途徑。庭審公開作為司法公開的核心內容,理應成為提升司法公信力的着力點。然而,當前的庭審公開實踐並未達到其應有價值,在具體操作層面還存在着諸多不足。最高人民法院陸續出台了系列關於司法公開的新舉措,進一步放大了現階段庭審公開存在的問題。庭審公開的問題與其缺乏科學合理的程序控制關係重大,需要我們在司法實踐中不斷地總結經驗,在庭審公開原則的基礎上,明確案件公開審理的範圍,並制定相關技術規範,將庭審公開置於程序控制之下,使其制度化、規範化、標準化。
| |
民诉法教授 二十三级 |
張鵬程.美國陪審團的一致裁決原則:歷史與當下[J].時代法學,2012,10(02):108-119.
關鍵詞:美國;陪審團;一致裁決原則
摘要:陪審團的一致裁決原則起源於14世紀的英國,作為一項普通法的傳統,它在美國確立後經歷了一個聯邦強制適用與各州選擇適用並存這一局面被明確和強化的過程。雖然飽受質疑,但是從一致裁決原則對陪審團司法工具價值和政治民主價值的發揮及對審判成本控制的影響這三個角度出發綜合考慮,其在一定時間內還將繼續存在下去。
| |
民诉法教授 二十三级 |
劉愛良.我國司法信息公開制度的重構、檢討與展望[J].時代法學,2012,10(01):58-63.
關鍵詞:司法信息公開;知情權;重構;檢討;展望
摘要:司法信息公開是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所衍生的知情權的嬗變,而知情權的充分行使,又將表達權、參與權、監督權置於其延展線上。儘管司法信息公開已經被國際社會所認可,但在我國卻與司法公開之間存在誤讀與曲解。以各國司法信息公開經驗為視角,司法行政信息公開、司法程序信息公開、法官信息公開是司法信息公開制度架構中的"三駕馬車"。而"三駕馬車"並駕齊驅才是制度的應然選擇。但是,當前我國司法信息公開制度的運行仍然困難重重,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地完善我國司法信息公開制度是我國司法權力運行的必然進程。
| |
民诉法教授 二十三级 |
廖永安,劉方勇.社會轉型背景下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路徑探析[J].中國法學,2012,(03):147-159.
關鍵詞:人民陪審;陪審制;參審制
摘要:以陪審員與法官"同職同權同責"為基軸設計的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脫離了傳統城鄉二元社會正在轉型的現實背景,不可避免地將改革導向"精英化",並難以避免各種異化現象發生。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必須與二元轉型社會結構相適應,以陪審員與法官分職分權為基礎,構造參審制與陪審制結合、平民陪審與專家陪審共存、常識判斷與專業判斷並行的陪審制度二元結構體系。在以平民陪審踐行司法大眾化的同時,也可以以專家陪審補足法官職業化不足的缺失,以有效提升司法的品質。
| |
民诉法教授 二十三级 |
彭小龍.民眾參與審判的案件類型學分析[J].中國法學,2012,(03):160-177.
關鍵詞:民眾參與審判;陪審法官;參審法官;治安法官;人民陪審;類型學
摘要:民眾參與審判主要包括治安法官、參審法官和陪審法官三種制度類型,其案件分佈呈現趨同性和差異性兩種規律。前者是指各國通過各種形式吸收具有相關知識和經驗的民眾參與專門案件審判。就後者而言,治安法官主要審理涉及私人紛爭、社會影響不大的案件,陪審法官和參審法官主要審理涉及公共利益、社會影響較大的案件。究其原因,案件類型不同,民眾參與審判的意義、制度設計及實踐運作亦有所差異。當前我國人民陪審員主要參與輕微案件審判,與法律規定及上述規律均發生明顯背離。這種背離有其客觀原因和現實意義,但在充分發揮民眾參與審判的作用方面仍有很大的改革空間。
| |
民诉法教授 二十三级 |
章武生.我國民事審級制度之重塑[J].中國法學,2002,(06):
關鍵詞:審級制度;覆審模式;上訴制度;再審程序
摘要:現代西方各國的民事訴訟審級制度雖有一定差異 ,但在實質上體現着相同的原理 ,或相似的功能配置方式 ,即均為三審終審的金字塔型審判結構 ,且三審法院分別由初審法院、上訴法院和最高法院構成 ,各自承擔着不同的制度功能。而我國現行審級制度在許多方面與這些原理是相悖的 ,並隨着我國社會的變遷 ,在近年來面臨着越來越嚴重的危機。筆者認為 ,基於現代審級制度的原理、西方國家的經驗以及我國的現實國情 ,可根據以下思路重構我國民事訴訟審級制度 :針對不同類型的案件 ,建構多元化的審級制度 ;重新界定四級法院的性質和功能並據此對法院系統進行調整 ;在重構審級制度的同時 ,規範再審程序 ,嚴格控制再審程序的發動。
| |
民诉法教授 二十三级 |
楊榮新,喬欣.重構我國民事訴訟審級制度的探討[J].中國法學,2001,(05):
關鍵詞:審級制度;一審終審制;兩審終審制;三審終審制
摘要:審級制度是民事訴訟的基本制度,是民事訴訟法的重要內容。它是指按照法律的規定,一個民事案件需要經過幾個不同級別的法院審理,裁判才產生既判力的制度。由於民事訴訟本身的特點,基於民事訴訟的基本理念和所追求的目標,民事訴訟所設立的審級制度應當是多層次的,即以兩審終審制為基礎,以有條件的一審終審制和三審終審制為其必要的補充。換句話說,將有條件的一審終審制和三審終審制與基本的兩審終審制相結合共同構成我國的審級制度。
| |
民诉法教授 二十三级 |
程味秋,周士敏.論審判公開[J].中國法學,1998,(03):
關鍵詞:審判公開原則;法院;判決
摘要:文章全面系統地介紹了審判公開原則的歷史發展過程和現代主要國家實施這一原則的立法概況。文章認為,審判公開原則的意義在於體現社會對審判活動的民主監督,保障審判的公正性和平等性;文章針對我國的刑事審判程序立法,探討了切實體現審判公開原則的立法和實踐問題,並提出若干建議
| |
民诉法教授 二十三级 |
劉忠.四級兩審制的發生和演化[J].法學研究,2015,37(04):41-58.
關鍵詞:審判體制改革;四級兩審制;司法與政治
摘要:司法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舉措是設立最高人民法院巡迴法庭,這一改革舉措可能意味着我國法院層級或審級變化的新動向。從建國以來的歷史經驗看,法院層級和審級變化並非彼此孤立,且都從屬於國家政治形態設計。1954年中共中央取消大區分院,促動了法院審級由三審制改為兩審制。兩審制帶來的法院功能和案負變化,導致中級人民法院層級的設立。為了保障四級兩審制平滑運作,民事調解制度擴大,基層法院派出法庭普遍設立。這一法院層級和審級制度的設立,契合了擴大省級地方權力的政治目標。1983年以來"地改市"運動、民事調解制度的萎縮以及撤銷部分派出法庭,使得四級兩審制的基礎發生鬆動,法院層級和審級方面的新變化由此產生。
| |
民诉法教授 二十三级 |
彭小龍.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復甦與實踐:1998—2010[J].法學研究,2011,33(01):15-32.
關鍵詞:人民陪審員;陪審制度實施效果;陪審制度改革
摘要:1998年以來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復甦是多種社會需求合力催生的結果,承載了推進司法民主、維護司法公正、強化司法監督、提高司法公信力等多重期望。然而,由於陪審員難以有效地參與審判,該制度在人力補充、調解協商、知識提供等方面的作用較為突出,其他效果則不太明顯。經驗材料由此呈現"一種制度實踐、兩種復甦原因及效果判斷"的現象。相對於立法意圖和人們的預期,人民陪審已出現某種程度的職能異化。未來的改革應致力於職能分化,強化專門領域案件和輕微案件中民眾參與審判的作用,同時注重提升陪審員在重大案件中的代表性和參審效果。
| |
民诉法教授 二十三级 |
姚莉.法制現代化進程中的審判組織重構[J].法學研究,2004,(05):71-85.
關鍵詞:司法改革;審判組織;法院;法官制度
摘要:審判組織改革是中國法制現代化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探求其重構的實現模式 ,需要以體現審判組織的社會屬性和社會功能為基本理念 ,對法院設置、審級制度、法院內部審判組織的結構 ,以及法院作為審判組織的整體運作機制等進行綜合性的研究。在保持現有的四級法院構架的基礎上 ,通過對各級法院職責的重新定位、調整審級制度、設立巡迴法庭制度、理順法院內部各職能部門間的關係等一系列措施來促進審判組織重構的多重價值目標的實現。
| |
民诉法教授 二十三级 |
楊帆.比較法視野下庭審公開的制度功能[J].中外法學,2023,35(03):668-686.
關鍵詞:庭審公開;功能主義;比較法;庭審直播;司法公信力
摘要:庭審公開制度關涉到一個國家司法的價值取向與功能定位,不能簡單地移植他國做法,須在功能比較的基礎上審慎定奪。法國、俄羅斯、美國的庭審公開,分別代表了司法保守主義下的「不公開」、以公開強化監督和法律實用主義下的個案探索三種制度實踐。它們根植於三個國家不同的政治社會環境與法律傳統,體現了司法的不同功能與角色。在「政法傳統」下,我國的司法公開當以提升司法公信力為終極目標。因此,我們應該適當借鑑域外庭審公開的制度設計,重視本國個案,根據不同制度的實施效果,在一個恰當的功能體系內,平衡各種公開制度的角色分際,實現從追求公開數量向提升公開質量的轉變。
| |
民诉法教授 二十三级 |
劉哲瑋.人民陪審制的現狀與未來[J].中外法學,2008,(03):433-447.
摘要:<正>在我國,人民陪審制既是一項重要的訴訟制度,也是一項一度被寫入憲法的憲法原則。2005年5月1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正式實施,更是以立法的形式奠定了人民陪審制在國家司法制度中的地位。然而,現實中陪審制的適用狀況卻令人堪憂,陪審員"陪而不審,審而不議"的現象廣泛存在,在實質上顛覆了立法者對人民陪審制的設計初衷。即便是《決定》實施之後,這一局面也並未得到根本性的轉變。這是為什麼?人民陪審制在運行過程中出現問題的根源在哪裏?其出路又在何方?現有
| |
民诉法教授 二十三级 |
唐應茂,劉莊.庭審直播是否影響公正審判?——基於西部某法院的實驗研究[J].清華法學,2021,15(05):146-162.
關鍵詞:庭審直播;司法公正;語速;基頻;法律實驗
摘要:本文採用實驗方法,對西部某基層人民法院2020年11月所有庭審案件進行隨機抽樣,確定直播案件和不直播案件,構造庭審直播的實驗組和對照組。在此基礎上,本文對兩組案件視頻進行分析,測量反映訴訟參與人行為的客觀指標(如語速和基頻),比較直播組和不直播組訴訟參與人客觀行為指標是否存在差異、差異程度如何。研究發現,在存在直播的情況下,當事人的語速顯著放慢,法官和訴訟代理人語速則沒有顯著變化,而所有主體的基頻(反映說話人音調高低)範圍顯著縮小。這些發現表明,庭審直播促使當事人在庭審中更加謹慎、減少所有主體在庭審中的極端情緒和行為;具有較多直播經驗的法官和訴訟代理人則不會受到直播的過多影響。這都說明庭審直播沒有對審判公正性造成干擾。
| |
民诉法教授 二十三级 |
張友好.論我國申請法官迴避的現狀及改革[J].清華法學,2012,6(04):151-161.
關鍵詞:申請迴避;迴避事由;無因迴避
摘要:實證調查表明,囿於申請迴避法定事由的局限、當事人舉證能力的不足和對於裁判者相關信息的缺乏等諸多因素,實踐中當事人成功申請迴避的案件極為少見。因此,儘管可考慮通過擴充並具體化迴避事由的範圍、公開審判人員有關迴避方面的信息,並藉以舉證責任倒置、證明標準降低等多種途徑來緩解當事人收集證據的難度,但都不可避免的存在這樣那樣的局限。限定型無因迴避,即通過對申請時間、次數和"無因"本身進行限定,不僅能最大限度的防止申請的"濫用",保障裁判者的中立性,強化裁判結果的正當性和可接受性,更為重要的是可有效推動法官與律師的良性關係,並從根本上解決當事人申請迴避難這一困境。
| |
民诉法教授 二十三级 |
楊子瀟.庭審直播「以公開促公正」的限度——兼論全景敞視主義的應用邊界[J].法學家,2024,(02):41-55+192.
關鍵詞:庭審直播;審判不公;寒蟬效應;全景敞視主義;法官能力
摘要:庭審直播常被視作全景敞視主義的一種現實應用,能以公開促公正。但也有研究者對此表示質疑。從庭審直播與某些審判不公的互動實踐切入,有助於更現實地看待該問題,並對全景敞視主義的應用邊界進行反思。首先,庭審直播對於提升法官的能力助益不大,無法應對因法官未能把握複雜案件而產生的能力型審判不公。其次,面對主觀惡性大且多發生在庭審之外的操守型審判不公時,庭審直播不僅很難對其予以觀測,而且還容易導致不公行為向監督視野外逃逸。再次,一些不法者有可能會在庭審直播現場進行「合法性表演」,以此來掩蓋不法行為。最後,庭審直播可能造成的寒蟬效應,會降低庭審參與人的能動性,增大審案難度。因此,只有排除上述場景,庭審直播才能以公開促公正。這也證明了,全景敞視主義的具體應用,會因全景的有界性、虛假景觀的迷惑性、被凝視者「意識行動」的不同步性,而難以發揮原先預期的理想效果。
| |
民诉法教授 二十三级 |
樊傳明.陪審案件中的審判責任制——以保障和管控人民陪審員裁判權為核心[J].法學家,2019,(05):128-140+195.
關鍵詞:大合議庭;人民陪審員;審判責任;錯案責任
摘要:在大合議庭陪審案件中落實審判責任制要求,一方面是要規範法官與人民陪審員的分權關係,尤其是保障人民陪審員事實裁判權的獨立性和實質性,使之不會淪為法官裁判權的附庸;另一方面是針對人民陪審員的身份特徵與權力屬性,設置不同於法官的管控體系,將事後追責式的管控轉變為事先調整型的管控。這兩方面可以通過重構評議規則、規範指示效力、提高裁決終局性和建構以證據能力為核心的證據規則系統來實現。法官將一部分裁判權讓渡給人民陪審員之後,取而代之的是新的程序管理權。應當將行使該程序管理權的情況,作為認定和追究法官責任的獨立依據。法官錯案責任豁免的範圍,也應隨着事實裁判權的讓渡而擴展。
| |
民诉法教授 二十三级 |
劉方勇,廖永安.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運行實證研究——以中部某縣級市為分析樣本[J].法學家,2016,(04):53-70+177.
關鍵詞:司法民主;人民陪審;陪審制度
摘要:人民陪審員制度是實現司法民主的理想選擇。然而,實證研究表明,陪審制度實踐效果與其理想目標相去甚遠,衍生出民眾參與度不高、適用意願不強、陪審員難以實質性參與及被法官化等問題。要使制度理想為民眾所接受並使制度功能得以充分發揮,須解決一元制度設計與二元社會結構潛在對立、陪審員角色定位與民眾認識錯位、陪審民主功能與司法功能缺乏整合、陪審員職權配置與案件類型不相匹配等問題,以適當分權、適度開放的二元或多元設計彌合理想與現實的距離,消解潛在的對立和衝突。
| |
民诉法教授 二十三级 |
張嘉軍.人民陪審制度:實證分析與制度重構[J].法學家,2015,(06):1-14+173.
關鍵詞:人民陪審;司法制度;民事訴訟
摘要:實證研究發現,我國人民陪審制度中,"陪審專業戶"、"陪而不審、審而不議"等問題未有實質性改觀。這既有法律規定與現實不具契合性、司法實踐過分基於工作便利性考慮,也有陪審員法律知識欠缺、庭審與合議錯位等原因。中國應重新審視這一制度的功能定位,回歸其應有的價值功能,在堅持司法民主的基礎上加以重構。
| |
民诉法教授 二十三级 |
於明.司法審級中的信息、組織與治理——從中國傳統司法的「上控」與「審轉」切入[J].法學家,2011,(02):13-27+176.
關鍵詞:司法審級;上控;審轉;信息;政治治理
摘要:儘管從表面上看,中國傳統司法審級中的"上控"與"審轉"違反了"上訴審"的經濟學原理,但本文的分析表明,這兩種制度的出現實際上來源於古典司法覆審的"政治治理"功能,並且在事實上構成了一種有效率的信息機制與"組織替代",回應了古代社會低成本地獲取地方治理信息的難題。但這些理論上合理的制度在實際的運行中也產生了許多問題,並且一直存在於當下中國的審級制度之中,其根本的解決進路只能是在國家能力建設基礎上超越科層化的制度分工與審級分工。
| |
民诉法教授 二十三级 |
劉計劃.我國陪審制度的功能及其實現[J].法學家,2008,(06):68-75.
關鍵詞:陪審制度;政治意蘊;司法功能;技術功能;實質化改造
摘要:在當今中國,陪審制度不僅具有重要的政治意蘊與司法功能,而且對於深化司法體制改革以實現審判獨立與完善刑事審判程序具有獨特的技術功能。只有科學設置陪審制度,上述功能才能得以實現。《關於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決定》的制定,是對我國陪審制度的重大發展,不過規定仍顯簡略,且其中的一些條款與陪審制度的本質和規律不盡契合,抑制了陪審功能的發揮。應對我國陪審制度進行實質化改造,保障其功能的充分實現。
| |
民诉法教授 二十三级 |
丁相順.日本「裁判員」制度建立的背景、過程及其特徵[J].法學家,2007,(03):140-146.
關鍵詞:裁判員制度;司法改革;民眾參與
摘要:日本的"裁判員"制度就是在那些民眾關心程度較高、社會影響較大、法定刑較重的重大案件中,實行以隨機方式抽選一般國民擔任裁判員,由裁判員與職業法官組成合議庭,共同審理案件,一起決定定罪量刑的制度。裁判員制度是日本在推進司法改革和司法民主化過程中建立的一種新型制度。這一制度的建立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是一種兼具英美陪審制和大陸參審制特徵的民眾參與司法模式。
| |
民诉法教授 二十三级 |
何家弘.中國陪審制度的改革方向——以世界陪審制度的歷史發展為借鑑[J].法學家,2006,(01):149-154.
關鍵詞:陪審;制度;改革
摘要:世界各國陪審制度的歷史表明,陪審制度雖然在一些國家走向衰落,但是在許多國家仍然保持了很強的生命力,而且在一些國家重新興起。中國現行的人民陪審員制度需要改革,應該建立由人民陪審團、人民陪審員、專家陪審員構成的"三元一體"的陪審制度。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