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7.當事人與訴訟行為 |
民訴法教授 二十三級 |
資料庫主要放置論文、書籍等相關資料的簡介信息,供檢索。 本部分主要放置當事人和當事人訴訟行為的相關資料。
|
民訴法教授 二十三級 |
占善剛《當事人缺席的基本性質與科學規制——基於比較法上的分析》 法學論壇. 2023,38(04) 占善剛 武漢大學法學院 摘要:在民事訴訟中,為加快訴訟程序的推進,保障出席的當事人的訴訟利益,《民事訴訟法》應對當事人的缺席進行規制。厘定當事人缺席的基本性質乃科學規制當事人缺席的邏輯起點。出席庭審不是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也不是當事人的訴訟義務,而是當事人應盡的訴訟法上的負擔。缺席即為當事人對其應盡的訴訟法上的負擔的不履行。為因應缺席的基本性質,《民事訴訟法》應區分對待一方當事人缺席與雙方當事人同時缺席,進而作不同的規制。一方當事人缺席時,基於平等原則的內在要求,應對缺席的當事人課以相同的訴訟上的不利益。雙方當事人同時缺席時,除裁判成熟可以裁判外,受訴法院通常只能裁定延展期日甚至中止訴訟程序。 關鍵詞:缺席;口頭辯論;訴訟法上的負擔;缺席判決主義;對席判決主義;
|
|
民訴法教授 二十三級 |
李浩《民事訴訟當事人程序同意權研究》 法學評論. 2023,41(06) 李浩 安徽大學法學院 摘要:在民事訴訟中,程序同意權主要是指當事人享有的針對法院所選擇的程序事項表示贊同或者不贊同的權利。從屬性上說,同意權是當事人享有的程序選擇權的一種類型,屬於消極的程序選擇權。同意權所涉及的事項大多屬於程序的簡化。設置針對法院的同意權一方面是為了使程序的進行充分尊重當事人的意願,另一方面在於為當事人提供必要的程序保障。法院在徵詢同意時,應當遵循民事訴訟法規定的保障當事人訴訟權利的原則,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範圍、程序進行。 關鍵詞:民事訴訟;程序簡化;當事人同意權;消極程序選擇權;
|
|
民訴法教授 二十三級 |
袁琳《民事訴訟中被告適格的審查與裁判》
法學. 2021(08)
華東師範大學法學院
摘要:當事人適格是一項訴訟要件。當事人適格與否的判斷需要結合特定案件的訴訟標的進行,這導致在我國司法實踐中法院經常以"被告是否滿足本案勝訴要件"作為被告是否適格的判斷標準,在認定被告不適格時,又轉而適用裁定予以駁回。對這一錯誤做法應予澄清和糾正。對被告身份的審查判斷應與特定訴訟階段的結構和功能相結合。在立案階段,被告只需滿足"明確"標準,即原告提供的信息足以使被告與他人相區別。在管轄權異議審查階段,一般地域管轄規則是指以"適格的被告"住所地作為管轄連接點。原告提出的證據能夠證明被告與案件事實有形式上的關聯即可。若後續作出相反認定,由於被告能夠獲得勝訴判決,因而無損於實體利益。在實體審理階段,如果被告提出不適格抗辯,法院應將被告是否適格作為爭議焦點,先於各項本案勝訴要件進行審查。如果法院在被告不是本案義務承受者這一本案勝訴要件層面認定被告不適格,則應適用判決駁回而非裁定駁回的處理方式。
關鍵詞:被告適格;當事人適格;訴訟實施權;訴訟要件;本案勝訴要件;
|
|
民訴法教授 二十三級 |
李凌《任意的當事人變更之再認識》
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
2021,39(01)
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
摘要:關於任意的當事人變更,學說上存在訴之變更說、複合行為說以及特殊行為說三種觀點。我國承襲蘇聯立法曾對其進行了粗略規定,隨後又廢止。理論研究及立法規則的缺位引發了制度的異化。從本質上而言,任意的當事人變更是一個關涉訴訟經濟與程序保障調和的利益衡量問題。在當下訴訟資源緊缺的司法環境下,其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價值。對任意的當事人變更制度的復位與完善應當跳出現有學說爭議的框架,從訴訟經濟的理念出發,同時兼顧當事人的主體地位及程序保障,以類型化的視角完成對前提要件及程序效力的規則設置。
關鍵詞:任意的當事人變更;訴訟經濟;程序保障;效力規則;
|
|
民訴法教授 二十三級 |
吳維錠.訴訟中的第三方資助協議研究:域外經驗與中國選擇[J].時代法學,2019,17(02):101-111.
關鍵詞:第三方資助;程序控制條款;處分原則;訴訟權利;私法面向
摘要:第三方資助指民事訴訟或商事仲裁程序中非爭議當事方為當事方提供無追索權資助以覆蓋被資助的當事人的費用,同時分享被資助方勝訴後的經濟利益的一種安排。第三方資助的實踐和研究在國內逐漸興起,學界卻普遍忽視了對第三方資助協議本身的分析,特別是程序控制條款的法律效力這一在西方國家存在著激烈爭論的問題。根據對於第三方資助協議的態度,現有國家和地區可以劃分為開放型、折中型和閉塞型三類,其中折中型是主流。中國司法和立法或可選擇折中型立場,但是從民事訴訟處分原則和訴訟權利的私法可交易性來看,開放型立場亦無不可。
|
|
民訴法教授 二十三級 |
王德新.民事訴訟行為法律評價體系之構建[J].時代法學,2013,11(03):29-34.
關鍵詞:民事訴訟行為;法律評價;評價體系;評價功能
摘要:從訴訟行為論的視角看,民事訴訟程序是一個由各種訴訟主體的訴訟行為所構成的"行為鎖鏈"。因此,對每個訴訟行為進行是否成立、是否合法、是否有效和是否有理由的評價至關重要,這四個方面就構成了民事訴訟行為的法律評價體系。深化對訴訟行為評價理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這將推動中國對民事訴訟法學的研究向精緻化方向發展。
|
|
民訴法教授 二十三級 |
嚴仁群.部分請求之本土路徑[J].中國法學,2010,(02):158-172.
關鍵詞:部分請求;訴訟標的;一次性解決糾紛;訴訟費
摘要:典型意義上的部分請求業已在本土出現。所謂重複應訴之累和重複審理之累並不真實或並不嚴重,部分請求甚至對被告有利。從訴訟標的論難以演繹出確定性結論。本土部分請求的誘因多是被告無足夠的償還能力,准許合理的部分請求是維護正義之需,一次性解決糾紛原則應該退後。原告在提出部分請求時應疏明正當理由,敗訴即不可再訴。法院的審理重心應前置,以確保後續訴訟的快速處理。准許部分請求還將面臨級別管轄、抵銷等方面的問題。
|
|
民訴法教授 二十三級 |
李浩.民事程序選擇權:法理分析與制度完善[J].中國法學,2007,(06):78-91.
關鍵詞:民事訴訟;程序選擇權;程序處分權;程序主體性
摘要:民事程序選擇權是從處分權分離出來的一項權利,這一權利的提出,對完善民事訴訟立法,對法院在訴訟中保障當事人的程序權利具有重要意義。當事人的程序主體性、程序的一般性與當事人需要的特殊性、程序的差異性與利益的可轉換性是選擇權得以存在的基礎。程序性、權利與責任的一致性、有限性是該權利的特點。單方選擇與合意選擇、明示選擇與默示選擇、主動選擇與被動選擇、絕對選擇與相對選擇是其豐富形態。應通過擴大可選擇程序的範圍、改進已有程序、設立專門性的糾紛處理機構、對行使選擇權進行闡明等措施進一步完善我國的程序選擇權制度。
|
|
民訴法教授 二十三級 |
肖建國.民事公益訴訟的基本模式研究——以中、美、德三國為中心的比較法考察[J].中國法學,2007,(05):129-146.
關鍵詞:公益訴訟;集團訴訟;實驗性訴訟;團體訴訟;公民訴訟;民事公訴
摘要:民事公益訴訟模式取決於一國的法律傳統和司法政策,新模式的導入為民事訴訟形式的創新提供了契機。在目前代表人訴訟被擱置、集團訴訟短期無引入可能的背景下,我國民事公益訴訟應採取民事公訴為主導,實驗性訴訟、團體訴訟和公民訴訟為補充的模式選擇路徑。具體建言是:確立實驗性訴訟、拓展民事公訴和團體訴訟的適用範圍、引進公民訴訟。
|
|
民訴法教授 二十三級 |
劉榮軍.民事訴訟行為瑕疵及其處理[J].中國法學,1999,(03):
關鍵詞:訴訟行為;瑕疵;處理
摘要:民事行為的瑕疵可能導致行為的無效。對民事訴訟行為的瑕疵,在程序法上應該如何處理,我國《民事訴訟法》雖然有相關的規定,但是並未明確,理論界和司法實際部門也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因此造成訴訟主體在程序中,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實施錯誤的訴訟行為,並產生不利後果。本文通過對訴訟行為及瑕疵理論的一般闡述,論證了就訴訟行為瑕疵進行定性、處理對程序保障具有的重要參考價值
|
|
民訴法教授 二十三級 |
馮晶.支持理論下民事訴訟當事人法律意識的實證研究[J].法學研究,2020,42(01):27-51.
關鍵詞:法律意識;司法公信力;特定支持;普遍支持;司法改革
摘要:傳統研究重視"法的供給"視角,致力於創設"良法良制"。通過轉向"對法的需求"視角,本研究基於支持理論和法律意識理論,訪談了142名四類常見民事訴訟案件的當事人。本研究發現,當事人對司法的信賴分為"特定支持"和"普遍支持"兩個維度。負面的訴訟經歷僅會降低當事人對主審法官(法院)的評價(特定支持),尚未削弱他們對法院系統及司法制度的評價(普遍支持)。此外,當事人可以被進一步分為"門外漢"和"入門者"。前者不信賴法院的根本原因在於其法律意識與司法制度間存在巨大的衝突和矛盾;"入門者"的意識則限定於法律體系內,只在意法官的審判質量。隨著司法系統的日漸完善,"入門者"對司法的信賴有望逐步提升。但"門外漢"則需要通過"知情(法)受益"這一過程先轉化為"入門者"。
|
|
民訴法教授 二十三級 |
占善剛.民事訴訟中的程序異議權研究[J].法學研究,2017,39(02):113-131.
關鍵詞:程序異議權;程序利益;瑕疵治癒;程序安定;訴訟經濟原則
摘要:在民事訴訟中,程序異議權是一方當事人所享有的指責受訴法院及對方當事人所實施的訴訟行為違反訴訟程序進而主張其無效的權利。程序異議權確立的依據在於保障民事訴訟程序合法、妥當地進行,維護訴訟程序的安定。當事人應當及時行使程序異議權,遲延行使將會導致程序異議權的喪失。當事人可以捨棄程序異議權,但僅限於針對主要或專為當事人進行訴訟的便利等程序利益而設的具有私益性質的訴訟程序規範所規制的訴訟行為。當事人捨棄程序異議權與程序異議權的喪失具有同一法律效果,即違反了訴訟程序的訴訟行為由於當事人未及時提出異議或者放棄異議而使得所存在的程序瑕疵予以消除,並成為自始有效的訴訟行為。
|
|
民訴法教授 二十三級 |
李浩.民事訴訟當事人的自我責任[J].法學研究,2010,32(03):120-133.
關鍵詞:民事訴訟;當事人;自我責任;程序保障
摘要:民事訴訟當事人的自我責任是指當事人應當對其訴訟行為所引起的法律後果承擔責任。當事人的自我責任是構建現代民事訴訟制度的重要的程序法原理。自我責任主要通過為當事人設定行為負擔而具體化。民事實體法的意思自治原則、裁判事實的建構性、對抗與判定的程序結構、當事人的理性選擇、法院裁判的可接受性為自我責任提供了學理上的依據。強調對當事人的程序保障是現代民事訴訟的時代特色,只有在為當事人提供充分程序保障的前提下,讓當事人承擔自我責任才具有正當性。
|
|
民訴法教授 二十三級 |
陳桂明,李仕春.論訴訟上的抵銷[J].法學研究,2005,(05):51-59.
關鍵詞:民事訴訟;訴訟行為;抵銷
摘要:民事訴訟中被告可以減少或消滅對方訴訟請求為目的提出債權抵銷的主張。這種抵銷的性質屬於訴訟行為,應當據此設定其要件、法律效果和權利行使方式。不應當採用擴大反訴制度的適用範圍或採取強制反訴的做法,而應按照獨立之訴對待。作為訴訟行為,訴訟上的抵銷應具備訴訟行為的成立要件和生效要件;作為獨立之訴,訴訟上的抵銷應當具備反訴成立和生效的要件。
|
|
民訴法教授 二十三級 |
張家慧.意思表示不真實訴訟行為的救濟[J].法學研究,2002,(02):95-111.
關鍵詞:民事訴訟;訴訟行為;意思表示;救濟
摘要:民事訴訟的當事人由於種種原因 ,在實施訴訟行為時會因意思表示不真實而受不利判決。對此 ,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有不同的對待。在英美法上 ,對於因錯誤、受欺詐、受脅迫、疏忽而為的訴訟行為 ,受不利判決的當事人可以請求取消。大陸法系國家原則上不對意思表示不真實的訴訟行為加以救濟 ,但承認一些例外。基於追求實體正義的考慮 ,我國應當設立對意思表示不真實的訴訟行為的救濟制度。但對此應設定比較嚴格的條件 ,以維護判決的安定性。
|
|
民訴法教授 二十三級 |
章武生,吳澤勇.論訴訟和解[J].法學研究,1998,(02):
摘要:論訴訟和解章武生吳澤勇訴訟和解,是指民事訴訟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自主協商,達成協議,解決糾紛,終結訴訟的行為。〔1〕訴訟和解是解決民事糾紛的一種重要方式,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民訴法都將其作為一項訴訟制度作了詳細規定。訴訟和解在我國民訴法中亦有體現,如民訴法...
|
|
民訴法教授 二十三級 |
王強義.非正噹噹事人及其更換[J].法學研究,1991,(06):50-55.
摘要:<正> 1982年《民事訴訟法(試行)》第90條規定:"起訴或者應訴的人不符合當事人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符合條件的當事人參加訴訟,更換不符合條件的當事人。"這項規定確定了我國民事訴訟非正噹噹事人更換制度的基本內容。但是,新頒布的《民事訴訟法》刪掉了這一條文。這就向我們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即非正噹噹事人更換制度有沒有存在的必要?這是一個值得在理論上探討的問題。本文在探討有關非正噹噹事人的若干基本理論問題的同時,試圖對非正噹噹事人更換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問題作出回答。
|
|
民訴法教授 二十三級 |
趙清.訴訟請求認諾的本質與構造[J].中外法學,2018,30(02):532-549.
關鍵詞:訴訟請求認諾;訴訟行為;認諾的本質;意思表示瑕疵
摘要:在民事訴訟領域,被告承認原告的訴訟請求,不僅在實體層面產生確定當事人間法律關係狀態之效果,還在程序層面產生終結訴訟進行之效果,因而認諾行為兼有訴訟行為和私法行為的雙重屬性。在認諾行為的法律規制問題上,應當摒棄私法一元論或訴訟法一元論的觀點,在堅持兩性說的前提下,對實體法價值與訴訟法價值進行調和,亦即對私法行為的自律性與訴訟行為的國家干預性之間的衝突進行協調,並以此為指導對訴訟請求認諾的成立要件和救濟程序予以構造。
|
|
民訴法教授 二十三級 |
田燕梅,徐愷岳,魏建.法院判決的影響因素——當事人資源與訴訟能力的中介效應[J].清華法學,2021,15(05):163-176.
關鍵詞:當事人資源;訴訟能力;法院判決;法定賠償;著作權侵權案件
摘要:利用2015—2018年北京、上海、重慶、廣東四省市3016份著作權侵權判決書數據信息,基於中介效應模型,研究了當事人資源和訴訟能力對法院判決的影響。研究發現:法官並不是根據當事人身份、財富等因素進行判決,而是根據雙方當事人的訴訟能力進行判決。當事人擁有的資源並不直接影響判決結果,但對法院判決具有間接影響。這一影響是通過訴訟能力來實現的,兩者存在顯著中介效應。也就是說,當事人投入訴訟資源越多,訴訟能力越強,對法院判決的影響越大。不同類型當事人訴訟資源投入存在差異,由此轉化成的訴訟能力差異,導致法院判決存在差異。這一發現更好地解釋了當事人影響法院判決的機制,有助於探求如何提高法院判決的公正性。
|
|
民訴法教授 二十三級 |
胡亞球.論民事訴訟當事人具體化義務的中國路徑[J].清華法學,2013,7(04):34-45.
關鍵詞:具體化;義務;制度完善;中國路徑
摘要:當事人具體化義務是采民事訴訟辯論主義,奉行主張責任的必然產物。它包括事實陳述具體化和證據聲明具體化雙重含義。為保障法院的審判利益,當事人的防禦利益和證人的人格利益,德日等大陸法系國家和地區,乃至英美法國家均建立了以該義務為中心或者類似該義務的規則體系。我國的當事人具體化義務孕育於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生成在2001年頒布的《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並於2012年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中得到誠信原則和審前程序的支撐。但由於理論界和實務界的忽略,當事人具體化義務在實際運行中仍存在諸多不足。因此,要對立法方法予以創新,規則體系予以健全,審前程序合目的性完善,闡明權針對性充實,以更好地發揮當事人具體化義務的程序功效。
|
|
民訴法教授 二十三級 |
巢志雄.民事訴權合同研究——兼論我國司法裁判經驗對法學理論發展的影響[J].法學家,2017,(01):32-47+176.
關鍵詞:民事訴訟;訴權;訴權合同
摘要:訴權是程序法上的主觀權。在不違反程序法的前提下,當事人有權依意思自治原則對訴權進行自由處分。訴權合同是當事人進行訴權處分的表現形式。我國民事司法實務對訴權合同的合法性予以認可,並且自發形成了較為成熟的裁判經驗。憲法訴權說和訴權人權論等觀點不符合經驗性常識,是一種誤導。我國司法裁判經驗與法國、德國、日本等傳統大陸法系國家的訴權理論及其司法實踐不謀而合,而我國民事訴權理論的研究卻遠未能滿足司法實務要求。民事訴訟研究中的"理論脫離實踐"問題亟需得到改變。
|
|
民訴法教授 二十三級 |
張嘉軍.論訴訟契約的效力[J].法學家,2010,(02):139-147+179.
關鍵詞:訴訟契約;處分效;義務效;違約救濟
摘要:訴訟契約需具備一定的要件方可生效。生效之訴訟契約對於當事人和法院都具有一定的約束力。法定訴訟契約對於訴訟程序產生直接效力,而非法定訴訟契約僅有間接效力,尚需義務人實施後續訴訟行為方可對訴訟程序產生一定的效力。基於當事人訴訟上之抗辯,對於訴訟性質訴訟契約之違反,法院依照雙方約定的有關程序繼續進行或者對雙方約定的訴訟行為直接予以認可;對於私法性質訴訟契約之違反,法院在審查雙方關於實體部分的合意是否合理履行基礎上判定該違反行為是否有效。
|
|
民訴法教授 二十三級 |
黃忠順.訴訟實施權配置的模式構建[J].比較法研究,2016,(04):75-91.
關鍵詞:訴訟實施權;當事人適格;法定訴訟擔當;意定訴訟擔當;訴訟信託
摘要:傳統當事人適格理論僅對誰有權提出或者抗辯訴訟請求問題進行靜態研究,沒有同時解決重複賦權引起的訴訟實施權競合問題。而訴訟實施權配置理論不僅從動態的角度重新歸納和拓展賦權模式,還對賦權模式引發的複數訴訟實施權競合問題的解決進行模式構建。訴訟實施權的賦權模式可以區分為實體法定賦權、實體意定賦權、程序法定賦權、程序意定賦權等四種基本模式。固有訴訟實施權與新設訴訟實施權之間的關係協調模式可以區分為替代性訴訟實施權配置模式與共享性訴訟實施權配置模式,而複數新設訴訟實施權的關係協調模式可以分為排他性訴訟實施權配置模式和複合性訴訟實施權配置模式。
|
|
民訴法教授 二十三級 |
任重.民事訴訟真實義務邊界問題研究[J].比較法研究,2012,(05):146-154.
摘要:<正>真實義務是20世紀德國民事訴訟法學最為重要的論題之一。〔1〕一方面,真實義務直接涉及自由主義訴訟模式的修正,關係到民事訴訟的原則博弈;另一方面,真實義務又對1877年來確立在德國民事訴訟法中的諸多制度產生重要影響。僅僅從字面含義理解,真實義務可以被定義為某人負有在民事訴訟中說出真相的義務,如果違反這種義務將受
|
|
民訴法教授 二十三級 |
肖建國,黃忠順.訴訟實施權理論的基礎性建構[J].比較法研究,2011,(01):83-94.
摘要:<正>在中國民事訴訟法學的學術譜系中,以德、日為代表的大陸法系民事訴訟理論自清末修律到今天民事訴訟法即將展開的第三次大規模修改,一直占據著多樣化的學術淵源的主流,並且形成了中國民事訴訟理論的學術傳統和制度根基。作為大陸法系民事訴訟理論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學術範疇,訴訟實施權是當事人實施訴訟行為的前提條件,也是將諸多民事訴訟制度,如訴訟擔當、訴訟信託、訴訟代理、訴訟代表以及多數人訴訟制度予以正當化的理論基石。遺憾的是,國內學者尚未來得及對訴訟實施權理論進行專門研究,目前
|
|
民訴法教授 二十三級 |
廖軍,解春.抵銷與反訴——歷史與價值的探討[J].比較法研究,2005,(01):43-57.
摘要:<正>抵銷和反訴是反對請求權主張的兩種方式,在歷史上兩者一直聯繫密切,這表明我們不僅有必要從制度價值角度探討兩者之間的聯繫和區別,也有必要從歷史的角度探討兩者的關係。
|
|
民訴法教授 二十三級 |
張曉薇.濫用訴訟權利之比較研究[J].比較法研究,2004,(04):121-126.
|
|
民訴法教授 二十三級 |
熊躍敏.訴訟上和解的比較研究[J].比較法研究,2003,(02):75-87.
|
|
民訴法教授 二十三級 |
肖建華.正噹噹事人理論的現代闡釋[J].比較法研究,2000,(04):337-35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