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20篇帖子。 字体大小:较小 - 100% (默认)▼  内容转换:台灣正體▼
 
点击 回复
741 19
【資料庫】19.在線訴訟
民诉法教授 二十三级
1楼 发表于:2024-3-21 08:31
資料庫主要放置論文、書籍等相關資料的簡介信息,供檢索。
本部分主要放置在線訴訟的相關資料。
民诉法教授 二十三级
2楼 发表于:2024-3-21 16:38
張衛平《在線民事訴訟的法律規制——基本框架與思路》
法學評論. 2022,40(02)
煙臺大學法學院
摘要:本次民事訴訟法修訂以提升訴訟效率為目標,首次就在線訴訟進行規定。「等效原則」和「同意規則」為在線訴訟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雖然以當事人同意作為適用前提有助於防止或減少因為不滿在線訴訟結果所發生的程序爭議,但完全以「等效原則」作為在線民事訴訟規定依然存在諸多不足。線下的訴訟行為在內容上不能涵括線上訴訟行為,制定專門的《在線民事訴訟特別程序法》具有現實意義。統一訴訟平台、特有原則、線上線下轉換、在線立案和審前準備、在線庭審規則等將成為今後的主要關注點。
關鍵詞:在線訴訟;等效原則;同意規則;在線庭審;元宇宙;
 
民诉法教授 二十三级
3楼 发表于:2024-3-21 16:39
張衛平《在線訴訟:制度建構及法理》
當代法學. 2022,36(03)
煙臺大學
摘要:作為當下一種全新的訴訟方式,在線訴訟的實踐活動引起了人們極大的關注,尤其是在線民事訴訟,也成為民訴學界一大熱點問題,但人們在理論上的探討仍然未達到應有的深度。在尚未出台相關的法律規範之前,在線訴訟制度的合法性主要源於當事人的同意,其性質是一種授權,而非當事人與法院之間的訴訟契約。為了規範在線訴訟程序和訴訟行為,有必要儘快制定《在線民事訴訟特別程序法》,為法院的在線實踐活動提供合法性根據以及更大的解釋空間,以適應在線訴訟的發展要求。雖然在線訴訟突出的是便捷與效率,但作為特別程序法的規範亦應堅持《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價值追求,貫徹《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和基本制度。同時在線訴訟亦應遵循其特有的「方便原則」與「安全原則」。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在線訴訟將與傳統的線下訴訟共存,並形成根據具體情形在訴訟過程中適時轉換的新圖景,這也就要求對線上和線下交互轉換予以相應的規制,以保障轉換的合理與流暢。在線庭審的制度建構應當有利於揭示案件事實,保障庭審辯論、質證的流暢性、嚴肅性是在線庭審制度設計的基本要求。
關鍵詞:在線訴訟;電子訴訟;網際網路法院;電子送達;訴訟智能化;
 
民诉法教授 二十三级
4楼 发表于:2024-3-21 16:39
謝鵬遠《在線糾紛解決的信任機制》
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 2022,40(02)
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
摘要:網際網路時代對在線糾紛解決的信任不再依靠面對面的接觸,而是在脫域的情境下建立起來的。在網際網路規則和行為模式的作用下,對在線糾紛解決的信任從對傳統的親緣、人際、結果、制度的信任向對現代的網絡、系統、程序、信息技術方向漂移。弱信任建立和弱信任維持危機已成為糾紛當事人對在線糾紛解決系統付諸信任的最大障礙。通過嵌入系統聲譽、全景透明程序、靈活性、公平性、實現數據和信息保密等方式培育在線糾紛解決信任關係是各類在線糾紛解決系統或平台未來生存和發展的必經道路,是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在線糾紛解決體系的核心任務。
關鍵詞:在線糾紛解決;信任機制;系統嵌入;
 
民诉法教授 二十三级
5楼 发表于:2024-3-21 16:39
范明志《律師在線訴訟規則研究》
法學評論. 2022,40(04)
中國政法大學數據法治研究院
摘要:「當事人同意」作為在線訴訟適用的前提,實際上是一種協商機制,揭示了律師在線訴訟規則的缺位。律師的特定職業定位與訴訟地位,決定了對其不應當完全適用「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在線訴訟規則。構建律師在線訴訟規則應當遵循合法性原則、信息技術標準原則和符合律師職業定位原則;在內容上,應當包括律師對在線訴訟的接受規則、誠信規則和技術規則等主要制度,並與《人民法院在線訴訟規則》等形成綜合配套的在線訴訟制度體系。
關鍵詞:律師;在線訴訟;訴訟規則;司法改革;
 
民诉法教授 二十三级
6楼 发表于:2024-4-16 14:44
王福華.電子訴訟制度構建的法律基礎[J].法學研究,2016,38(06):88-106.
關鍵詞:電子訴訟;電子法院;電子法律交往;電子送達;電子提交
摘要:電子訴訟的發展經歷了內部電子法院與電子訴訟(外部電子法院)兩個階段。在法本質上,電子訴訟中信息通訊技術的工具性雖然能夠滿足司法實用主義的需求,但不應在根本上改變訴訟的價值與結構。在立法論上,立法與法律解釋構成了電子訴訟制度構建的兩個進路,法律解釋方法有利於兼顧訴訟法的完整性與開放性,立法路徑則要求妥善處理訴訟原則與技術應用之間的關係。在功能論視角,電子訴訟的發展應在訴訟階段細分的基礎上引入相應技術措施,適應不同的程序保障需要;對小額訴訟程序和督促程序則可試行全程化電子訴訟。在技術保障層面,電子法律交往需要法律上的安全性及真實性保障,應通過立法明確技術規制的方法與限度。
 
民诉法教授 二十三级
7楼 发表于:2024-5-5 20:17
高薇.網際網路爭議解決的制度分析兩種路徑及其社會嵌入問題[J].中外法學,2014,26(04):1059-1079.
關鍵詞:網上爭議解決;社會嵌入;內生ODR;外生ODR
摘要:網上爭議解決(ODR)是適應網絡社會的爭議解決制度。在發展過程中,ODR形成了作為"機制設計"產物的外生ODR和作為"自發秩序"的內生ODR兩種演化路徑。外生和內生機制在主導者、激勵、信息及方法方面存在重要差異,面臨與社會整體制度間的不同嵌入問題。外生ODR是相對於網絡社會的外生制度,在移植過程中遭遇了嵌入困境,必須處理與傳統爭議解決機制和內生ODR的雙重競爭關係。內生ODR與在線交易模式共同演化,是網絡社會的內生制度,具備與在線商業交往相適應的形態和特點。未來,網際網路時代爭議解決的版圖將由傳統爭議解決機制、外生ODR和內生ODR構成,網際網路爭議解決將呈現出兩個主要發展趨勢,即"外生ODR內生化"和"內生ODR專業化"。
 
民诉法教授 二十三级
8楼 发表于:2024-6-5 23:14
劉艷紅.人工智慧技術在智慧法院建設中實踐運用與前景展望[J].比較法研究,2022,(01):1-11.
關鍵詞:人工智慧;司法大數據;智慧法院;在線訴訟
摘要:無論理論研究還是實踐經驗,我國智慧法院建設已經產生了大量的智慧成果,但在可持續發展的制度化邏輯方面與既有實踐成果之間尚未實現科學銜接,智慧法院建設還存在著實踐應用不充分、系統融貫性不暢和在線訴訟不足等問題。進一步推動人工智慧技術在智慧法院建設中實踐運用的基本方案是,在"人工智慧+司法"的格局之下,藉助數字孿生、拓展現實、隱私計算、情感計算等新興人工智慧技術拓展智慧法院建設的實踐運用;在運用前景上,以人工智慧技術系統指導智慧法院4.0建設,特別是以人工智慧技術推動智慧法院在線訴訟規則,並通過人工智慧技術與制度的協同融合推動智慧法院內涵發展,以此推動司法理論與智能技術深度融合、訴訟需求與智能技術深度融合、通用技術與專有開發深度融合,為智能時代中國智慧法院建設提供技術機理和法理結構。
 
民诉法教授 二十三级
9楼 发表于:2024-6-13 21:41
左衛民.中國在線訴訟:實證研究與發展展望[J].比較法研究,2020,(04):161-172.
關鍵詞:在線訴訟;電子訴訟;繁簡分流;實證研究
摘要:人類社會正在步入在線時代,在線訴訟由此而開始成為司法的一種新方式。繁簡分流的民事訴訟改革試點和新冠肺炎疫情為在線訴訟提供了擴展適用的契機和舞台,使得一些原本似乎不宜通過在線訴訟方式辦理的案件,不僅以在線訴訟方式完成而且訴訟效果尚可,既驗證了在線訴訟在訴訟便利等方面的優勢,又證偽了諸如在線訴訟只能在簡易案件中適用、審判結果難獲認同等前見。不過,實證研究也發現,當下的在線訴訟往往仍屬某些訴訟參與人的無奈之舉,難以動搖傳統線下訴訟的統治地位,豪言"在線訴訟時代已經到來"還為時尚早。實際上,在線訴訟面臨諸如實踐主體間差異明顯,應用軟體、設備硬體有待優化,以及訴訟規則機制有待完善等問題。未來,可以更積極地以程序選擇權等柔性方式擴大在線訴訟的適用範圍;解決在線訴訟對現場性、公開性等傳統訴訟機理的挑戰,建構不同於線下訴訟的在線訴訟法理;頂層設計好在線訴訟的規範體系;做好在線訴訟軟硬體支撐條件的標準化配置。當前推進在線訴訟改革的合理思路是,利用改革試點先行先試,結合實踐情況循序、廣泛推進。
 
民诉法教授 二十三级
10楼 发表于:2024-6-13 21:42
高翔.民事電子訴訟規則構建論[J].比較法研究,2020,(03):175-188.
關鍵詞:民事電子訴訟;訴訟原則;訴訟規則;程序機制
摘要:電子訴訟規則缺失是電子訴訟熱背後的隱憂。電子訴訟的內在機理是網際網路技術對訴訟活動各組成部分的重組。電子方式作為一種訴訟載體,對當事人、訴訟權利、訴訟程序、訴訟階段等其他訴訟活動組成部分產生影響,應在影響力分析基礎上構建電子訴訟適用的共性規則。由訴訟原則修正、訴訟規則構建、具有共性規律的程序機制所構成的規則體系,在電子訴訟適用中具有訴訟法哲學的方法論意義。在適用主體方面應區分普通用戶與特定用戶;在適用階段方面應建立審前程序與庭審程序二元化規則;在適用位階方面應建立全程與階段電子化分類適用規則。通過建立電子訴訟失權、當事人程序異議、線上線下轉換、電子庭審場所分類設置、破壞電子訴訟秩序懲戒等程序機制,保障電子訴訟順利推進。
 
民诉法教授 二十三级
11楼 发表于:2024-7-3 21:29
周佑勇.智能技術驅動下的訴訟服務問題及其應對之策[J].東方法學,2019,(05):14-19.
關鍵詞:人工智慧;智慧法院;訴訟服務;審慎創新
摘要:智能時代是由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等技術驅動發展的時代,智能技術為打破訴訟服務困境提供可能的同時也客觀上提升了社會公眾對訴訟服務的期待。與公眾日益增長的訴訟服務需求相比,當前"智慧法院"的訴訟服務建設還存在階段定位偏差、場景設置缺失、區域協同困境、智能技術瓶頸四方面問題。因此,必須以智能技術為驅動,構建全流程、全場景與集約化的訴訟服務新模式,推動面向便民服務的智能化升級與應用,在"突破制度"與"遵從傳統"的張力之間審慎推動訴訟服務的創新。
 
民诉法教授 二十三级
12楼 发表于:2024-7-3 21:30
厚省.遠程審判的雙重張力[J].東方法學,2019,(04):101-112.
關鍵詞:遠程審判;電子法庭;訴訟程序;司法裁判
摘要:藉助於信息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有關遠程審判的實踐探索正在持續進行,網際網路法院的建立可以說是此種探索漸入高潮的標誌。從司法裁判的歷史來看,技術推動司法不斷地向著公平與效率的價值目標靠近乃是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但是,在藉助信息網絡技術革新審判方式的過程中,新型審判方式與傳統訴訟法理之間必然也會產生一系列衝突,這些衝突表現為遠程審判對程序效率的價值追求與傳統訴訟法理對程序公正的價值堅守之間的張力。此外,由於遠程審判高度依賴信息網絡技術,技術系統自身潛藏的風險就有可能傳導入法律系統中,而表現為訴訟程序之正當性缺失的風險,因此遠程審判所承載的法律系統之運作正當性與信息網絡技術所體現的技術系統之固有風險之間也存在張力。因此,遠程審判這一全新的審判方式不得不受到來自法律系統和技術系統的雙重牽制,亟須尋找消除張力的路徑。同時,由於目前遠程審判方式還處在實踐探索之中,尚未形成完善的制度和成熟的理論,為消除國民疑慮,宜為此類探索設定相應的倫理底線。
 
民诉法教授 二十三级
13楼 发表于:2024-7-6 16:52
范黎紅.遠程審理的適用空間之展望[J].法學,2010,(02):148-153.
關鍵詞:遠程審理;合法性;訴訟權利;適用空間
摘要:遠程審理符合《民事訴訟法》第121條規定及訴訟法原則,具有合法性基礎。遠程審理的靈活性可能減損庭審的形式威信,並影響案件審理的實質公正。遠程審理應作為傳統審理方式的補充而非替代,並從遠程審理的定位、啟動程序、適用範圍、遠程作證、證據規則的適用、與傳統庭審方式的銜接、配套保障機制的建設等方面加以規範。未來,遠程審理具有廣闊的運用前景。
 
民诉法教授 二十三级
14楼 发表于:2024-7-7 16:03
張衛平.民事訴訟智能化:挑戰與法律應對[J].法商研究,2021,38(04):16-30.
關鍵詞:智慧法院;民事訴訟;人工智慧;網際網路法院
摘要:隨著智慧法院建設作為我國司法改革的主要內容及法院系統建設和發展的重點,民事訴訟智能化在過去信息化、電子化的基礎上有了更大的投入和更多的實踐。智能化技術在民事訴訟領域的應用,對傳統的民事訴訟方式乃至訴訟觀念、訴訟文化、法庭文化等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也因此對以傳統民事訴訟為規範對象的民事訴訟制度帶來了挑戰。民事訴訟法必須對司法智能化潮流予以積極回應,要按照民事訴訟法的目的、民事訴訟的價值追求和基本原則規範智能化在民事訴訟中的應用,引導智能化技術為實現民事訴訟法的目的和民事訴訟的價值追求服務,推動民事訴訟法在此過程中轉型升級成為具有現代精神和內涵的民事訴訟法。
 
 
民诉法教授 二十三级
15楼 发表于:2024-7-10 12:46
左衛民.邁向數字訴訟法:一種新趨勢?[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23,41(03):52-61.
關鍵詞:數字社會;數字訴訟法;數位技術;在線訴訟;網際網路法院
摘要:數字社會是用數位技術來表達、交流、儲存、分析使用信息,進而展開一系列活動的社會。在這一新興社會形態中,訴訟法雖未面臨顛覆性、根本性的挑戰,但也必然發生重要變革,一種不同於傳統訴訟法的數字訴訟法正應運而生。網際網路法院(法庭)、在線訴訟、區塊鏈證據等帶有數字因素的新型訴訟制度與訴訟機制便是數字訴訟法的典型標識。在數位技術發展與訴訟數據「餵養」之下,數字訴訟法有著廣闊的生長空間,但同時也受到了傳統訴訟法一般原則與機理的約束,且面臨著數位技術水平、社會接受度等制約。繼續探索在原則、機理等重要方面不同於傳統訴訟法的數字訴訟法,正視數位技術在訴訟法變革中的有限性,合理研發數字訴訟的技術產品並通過試點驗證,將有助於推動數字訴訟法的良善發展。
 
 
民诉法教授 二十三级
16楼 发表于:2024-7-10 12:49
謝鵬遠.在線糾紛解決的信任機制[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22,40(02):175-187.
關鍵詞:在線糾紛解決;信任機制;系統嵌入
摘要:網際網路時代對在線糾紛解決的信任不再依靠面對面的接觸,而是在脫域的情境下建立起來的。在網際網路規則和行為模式的作用下,對在線糾紛解決的信任從對傳統的親緣、人際、結果、制度的信任向對現代的網絡、系統、程序、信息技術方向漂移。弱信任建立和弱信任維持危機已成為糾紛當事人對在線糾紛解決系統付諸信任的最大障礙。通過嵌入系統聲譽、全景透明程序、靈活性、公平性、實現數據和信息保密等方式培育在線糾紛解決信任關係是各類在線糾紛解決系統或平台未來生存和發展的必經道路,是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在線糾紛解決體系的核心任務。
 
 
民诉法教授 二十三级
17楼 发表于:2024-7-10 12:54
郝晶晶.網際網路法院的程序法困境及出路[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21,39(01):83-95.
關鍵詞:網際網路法院;智慧法院;法定法官原則;直接言詞原則;程序選擇權
摘要:網際網路法院藉助網際網路技術審理特定類型的涉網際網路案件,以全流程在線辦理為原則,改變了訴訟行為發生的時空條件。網際網路法院在現階段面臨的程序法困境主要包括設立依據有違法定法官原則、管轄範圍的界定不夠妥當、在線庭審的規則創新衝擊民事司法之基本原則、訴訟規則忽視對當事人處分權和平等權的保障等方面。從立法上明確網際網路法院的試點法院性質,科學設定網際網路法院與普通法院在涉網案件管轄範圍上的分界,正視視頻庭審與直接言詞原則的矛盾,完善在線訴訟規則,賦予當事人程序選擇權,是解決網際網路法院現有程序法困境的合理選擇。
 
民诉法教授 二十三级
18楼 发表于:2024-7-12 11:08
鄭世保.在線糾紛解決機制的困境和對策[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3,31(06):190-197.
關鍵詞:在線解決糾紛機制;小額民事糾紛;民事糾紛解決機制
摘要:ODR機製作為一種新生的糾紛解決方式,其在解決小額的、當事人間物理距離遙遠的網絡民事糾紛方面具有特別優勢。而ODR機制存在著受理案件的有限性、提供救濟方式的有限性、技術工具的雙刃性等價值定位缺陷;存在著信任性不足、接近性難等實務利用缺陷;存在著程序被濫用、實踐標準混亂等制度設計缺陷。ODR機制價值定位存在的缺陷是ODR本身所固有的,無法克服;實務利用缺陷和制度設計缺陷則可以通過相應的對策予以消減甚至消除。
 
民诉法教授 二十三级
19楼 发表于:2024-7-14 18:32
程睿.雙軌並行模式中在線訴訟的同意規則[J].現代法學,2023,45(05):90-111.
關鍵詞:雙軌並行訴訟模式;在線訴訟;當事人主義;程序選擇權;同意規則;二階構造理論
摘要:在線訴訟是司法制度與網絡技術深度融合產生的新型訴訟方式。當在線訴訟與線下訴訟雙軌並行時,兩種訴訟方式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為當事人的程序選擇權奠定了制度基礎。基於多元訴訟目的,在衡量司法公正與司法效率、當事人訴權與法院審判權、程序選擇權與法院審查權關係的基礎上,我國的在線訴訟採用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賦予當事人程序選擇權。在線訴訟程序選擇權是一種程序形成權,其行使需經當事人同意。當事人同意是程序選擇權的載體,圍繞當事人同意設置的程序和制度構成同意規則。法律在賦予當事人程序選擇權時,也要求當事人遵循權利保障與自己責任相一致的邏輯。在線訴訟同意規則重構了訴權與審判權之間的法教義學關係,根據二階構造理論,可以將當事人同意分為選擇適用在線訴訟方式的同意和選擇在線審理案件之具體程序的同意,兩個階段當事人同意的規則和法律效力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民诉法教授 二十三级
20楼 发表于:2024-7-14 21:20
左衛民.後疫情時代的在線訴訟:路向何方[J].現代法學,2021,43(06):35-46.
關鍵詞:後疫情時代;在線訴訟;在線法院;獨立性;實證研究
摘要:在後疫情時代,在線訴訟的實踐運行樣態較疫情發生初期顯現出較大變化。實證考察發現,其主要表現為適用率整體下降、適用範圍相對縮小,階段型適用模式逐漸取代原有全流程型為主導的適用模式等。由此可見,在線訴訟的適用深受疫情形勢變化的影響,當疫情趨於緩和時,在線訴訟的適用率便開始縮減。據此,我們易將在線訴訟僅視為配合疫情防控需要的權宜之計,但事實上,在線訴訟實踐的效果性及運行機制的完整性都決定了其本身所具有的獨立性,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其可能成為未來司法實踐中的主流。至於我國在線訴訟的遠景,或許不是採取域外學者認為的顛覆性進路,而應當以司法實踐者的需求為導向並始終秉持一種積極、審慎的態度,在不斷試錯的基礎上穩步前進。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快捷键:Ctrl+Enter)
 

本帖信息

点击数:741 回复数:19
评论数: ?
作者:啊啊是谁都对
最后回复:啊啊是谁都对
最后回复时间:2024-7-14 21:20
 
©2010-2025 Purasbar Ver2.0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