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吳洪淇.證據法體系化的法理闡釋[J].法學研究,2019,41(05):157-172.
關鍵詞:證據法;法理學;證據規範體系化
摘要:我國證據法規範與理論在蓬勃發展的同時,也面臨着證據規範欠缺體系性,理論話語來源複雜、彼此雜糅等現實困境。證據法理問題是證據法學的基礎性問題,也是證據法學與法理學的交叉地帶。系統反思證據法體系化的法理問題,可形成三個相對穩定的問題域:一是證據法的本體論問題,二是證據法的價值論問題,三是證據法的規範論問題;這些問題分別從不同層面系統界定了證據法的整體定位。通過對這三個問題域的梳理與整合,可以為理解與展望中國語境下證據法的現狀和走向提供理論上的參照系。法理學的整體性視角和反思性理念,可以為證據法學科與規範體系提供整合平台。
|
 |
劉品新.電子證據的關聯性[J].法學研究,2016,38(06):175-190.
關鍵詞:電子證據;大數據;關聯性;證據規則
摘要:關聯性是電子證據在法庭上運用的關鍵性指標。作為一種虛擬空間的證據,電子證據用於定案必須同時滿足內容和載體上的關聯性。前者是指其數據信息要同案件事實有關,後者突出表現為虛擬空間的身份、行為、介質、時間與地址要同物理空間的當事人或其他訴訟參與人關聯起來。這些關聯性的良好實現,有賴於我國電子證據規則、刑事民事取證制度以及司法鑑定技術規範的創新。大數據的出現和發展,為電子證據的關聯性理論帶來了新的挑戰。
|
 |
周洪波.實質證據與輔助證據[J].法學研究,2011,33(03):157-174.
關鍵詞:實質證據;輔助證據;界分原理;規範意義
摘要:實質證據與輔助證據的類型區分及其規範意義,在理論上一直未得到應有的重視,然而,其在法律和法學上都具有普遍的基礎性,尤其對中國問題具有特別的針對性。界分這兩類證據的基本標準是,在證明邏輯上看證據與證明對象之間是否具有"生成"意義上的證據相關性,有則為實質證據,無則為輔助證據。從刑事訴訟的角度來說,區分這兩類證據的規範意義在於,能夠較為具體地說明與刑事訴訟有關的許多職權行為應有的合理證據規範,以及中國在刑事證據運用方面的一些問題和應有的法律變革。今後,應當在理論上加強此方面的研究,在立法尤其是法律解釋上明確這兩類證據的區分並對其運用進行合理規範。
|
 |
張南寧.科學證據可采性標準的認識論反思與重構[J].法學研究,2010,32(01):18-34.
關鍵詞:科學證據;可采性標準;證據規則;證據法學
摘要:科學證據的可采性是指是採納某一科學證據作為證明某一事實的標準或條件。目前我國還沒有建立明確的科學證據可采性標準,而在科學證據研究最發達的英美國家,科學證據可采性標準中的一些基本要素也是糾纏不清的。通過對科學證據可采性標準的歷史考察和認識論反思,並根據科學證據在真相發現中的功能,可以嘗試從內在屬性和外在屬性兩個方面來審視科學證據可采性的結構。科學證據可采性的標準主要包括:科學證據本身的科學有效性、可靠性、科學相關性以及科學專家的可信性等。
|
 |
許少波.證據保全制度的功能及其擴大化[J].法學研究,2009,31(01):17-32.
關鍵詞:證據保全;確定事實;開示證據;訴訟外解決糾紛
摘要:基於訴訟數量不斷增長和現代型訴訟要求先收集證據、後提出事實主張的客觀需要,為實現預防訴訟、促進訴訟、集中化審理和多元化解決糾紛之目標,兩大法系各主要國家紛紛對證據保全及類似制度進行了改革,使證據保全制度除保全證據外,又具有了確定事實、開示證據和訴訟外解決糾紛的多種功能。為強化當事人舉證責任,保障當事人證據收集權和證明權的實現,我國也必須擴大證據保全制度的機能,一方面增設確定事物狀態和經對方當事人同意之證據保全類型,另一方面鼓勵當事人在證據保全程序中就與糾紛解決相關的事項達成協議。
|
 |
占善剛.證據協力義務之比較法分析[J].法學研究,2008,30(05):86-96.
關鍵詞:證據協力義務;公法義務;武器平等原則
摘要:證據協力義務是指不負舉證責任之當事人及第三人為協助法院進行證據調查應盡的公法上義務,其目的在於擔保法院能基於證據調查之結果作出正確的裁判。證據協力義務包括證人義務、鑑定義務、當事人受訊問義務、文書提出義務以及勘驗協力義務等形態。具有正當事由時,當事人或第三人可以拒絕履行證據協力義務。當事人違反證據協力義務,法院將擬制舉證人關於證據的主張或證據所證明之事實的主張為真實。第三人違反證據協力義務,將被法院處以罰款、拘留等間接強制措施。我國現行法關於證據協力義務的設定基本上停留在行為規範層面,缺乏效果規範,不僅影響到法院對證據方法的廣為利用,也影響到當事人武器平等原則的貫徹,亟待完善。
|
 |
張保生.證據規則的價值基礎和理論體系[J].法學研究,2008,(02):122-132.
關鍵詞:證據規則;價值基礎;理論體系
摘要:中國證據制度建構遇到兩大理論障礙:一是大陸法系傳統問題,二是三大訴訟的特殊性問題。大陸法系傳統不能證明證據法不能單獨立法,三大訴訟的特殊性也不能否定各種案件事實認定的共性和規律性。中國現行訴訟法和有關司法解釋中證據規則大量重複的現象,反證了制定統一證據規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證據法的理論體系應當反映證據規則背後起支撐作用的正當理由、基本理念、法律原則或價值基礎。中國證據規則的理論體系可以概括為:以相關性為邏輯主線,以準確、公正、和諧與效率為主要價值基礎的舉證(取證)、質證和認證過程。
|
 |
何家弘.證據學抑或證據法學[J].法學研究,2008,(01):126-136.
關鍵詞:證據學;證據法學;大證據學
摘要:證據學與證據法學是兩個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概念。我國學者曾經習慣使用"證據學"作為書名,後來則偏愛"證據法學",甚至有人排斥"證據學"。外國學者在證據類著作的書名中使用的語詞並不統一,而且沒有人要求大家統一使用"證據學"抑或"證據法學"。把證據法學和證據學完全割裂開來甚至對立起來的觀點是難以成立的,也是不利於本學科發展的。證據學是司法或法律領域的特殊產物。雖然證據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但是超越法律事務的範圍去建立"大證據學",既是沒有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
|
 |
龍宗智.「大證據學」的建構及其學理[J].法學研究,2006,(05):82-98.
關鍵詞:事實;證據;證明;方法
摘要:證據學關注事實的證明,而事實是一個多義概念。證據有抽象形態與具體形態,只能對具體形態的證據提出資格要求。證明一詞具有他向性,證明的必要性是「他者」對待證事實不明。由於受到證據來源、證明方法等限制,事實證明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由於不確定性的消除與證明資源的耗費成正比,因此在證明中應當區分嚴格證明與自由證明。證實與證偽是證明的途徑。推定與證明責任機制用以應對真偽不明。證明基本方法包括經驗的方法、邏輯與非邏輯的方法以及與之相關的心證方法、解釋學方法等。建立由基礎證據學與部門證據學構成的「大證據學」體系,有利於深化法證據學等部門證據學的研究。
|
 |
李浩.民事訴訟非法證據的排除[J].法學研究,2006,(03):39-52.
關鍵詞:民事訴訟;非法證據排除;程序問題;規則重構
摘要:民事訴訟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在適用中有三個程序問題需要解決——依當事人申請排除還是由法官依職權排除,合法性發生爭議時證明責任由哪一方當事人負擔,法院在訴訟中的哪個階段做出排除與否的決定。民事訴訟的根本目的是在發現真實的基礎上適用實體法規則解決糾紛,為實現此根本目的,同時也為了與訴訟效率、程序安定的目標相協調,宜設置當事人對合法性提出質疑後法院再來審查證據是否合法取得,合法性發生爭議時由異議者對收集證據的非法性負證明責任,排除非法證據的決定在對各種相關權益和因素進行權衡後的判決階段做出的程序規則。應當採用利益衡量的方法決定是否排除非法證據,並據此對非法證據排除規則進行重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