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 登錄 | 註冊

目前共有214篇帖子。

【資料庫】資料專題3:裁判理論

103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7-2 23:10
周舜隆.司法三段論在法律適用中的局限性——兼論法官裁判思維[J].比較法研究,2007,(06):11-21.
104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7-2 23:18
張騏.判例法的比較研究——兼論中國建立判例法的意義、制度基礎與操作[J].比較法研究,2002,(04):79-94.
摘要:在中國建立判例法制度的確是唱之已久的老調。但作者之所以老調重彈,乃因為他看到了中國司法制度頑症所在,並以為重唱之老調當為解決現今中國司法制度改革之悖論的出路之一。果然如此,再老之調亦為高調,可唱之調。作者從判例法制度的存在方式、操作過程入手,兼以英美及大陸法國家之判例法存在與發展予以闡發論證,較清楚地描述了判例法制度的輪廓。在此基礎上復提出中國建立判例法制度的可行性、必要性以及具體思路和方法。文字清暢,論述嚴密,思路觀點分明,是一用心之作。其調成與不成,其音可嘉,其韻可享,故此刊發以饗學界有趣於此之同道。
105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7-3 21:24
周維棟.生成式人工智能類案裁判的標準及價值邊界[J].東方法學,2023,(03):47-60.
關鍵詞:生成式人工智能;類案同判;類案裁判標準;價值權衡;個案正義;智慧法院
摘要:類案裁判的可普遍化標準是智能化類案推送的理論前提,司法機關只有充分發揮開放型基本權利體系中的主體、行為和法益要素的解釋機能,將其作為個案中規範與事實勾連的比較要點,才能實現類案裁判的可普遍化。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通過深度學習來建構類案推理的標準化模型,能夠促進類案裁判的可普遍化。在事物的本質思維指導下,遵循以基本權利為中心的算法解釋路徑,提取案件的比較要點形成結構化的類案知識圖譜,可以建立司法類案裁判的可普遍化標準體系。普遍適用的類案標準可能與個案特殊價值相矛盾,而人工智能技術是基於相關性的形式推理,缺乏法律推理結果的因果性考量,難以對個案中的實質性道德理由進行價值權衡。當出現個案權利需要特別保護的更強理由時,法官需要基於實質正義的裁判立場,對個案特定事實差異、社會背景事實變遷和法律擬制事實變化進行充分裁量,維持普遍正義與個案正義的平衡。
106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7-3 21:27
呂玉贊.如何尋找「裁判理由」:一種系統化的操作[J].東方法學,2020,(03):101-115.
關鍵詞:裁判文書說理;裁判依據;裁判論據;問題性開題;體系性開題;價值判斷
摘要:為了充分協調"依法裁判"與"個案正義"之間的張力,裁判理由的獲取需要遵循一種從問題性思維向體系性思維逐漸過渡的開題程序。其中,"問題性開題"負責"裁判論據"的開放性尋找,"體系性開題"負責"裁判依據"的體系化檢索以及"裁判論據"的教義學處理。而不管是"裁判論據"的尋找還是"裁判依據"的發現,都必須將案件爭點作為出發點。因此,裁判理由的尋找最終可以固定為三種具體操作:一是識別個案的爭點形態,並將之劃分為各種標準的"題頭";二是圍繞案件爭點,首先運用決疑術獲取案例性論據,然後運用論題學獲取論點性論據;三是在法律文件引用規範、法律淵源以及教義性知識的基礎上,開展裁判依據的法律發現,並將獲取的裁判論據納入法教義學的框架進行評價。
107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7-3 21:28
劉力.論民商事案件裁判方法的反思與完善——以請求權基礎分析方法為中心[J].東方法學,2020,(01):83-96.
關鍵詞:抗辯權;請求權基礎;裁判方法;價值判斷客觀化
摘要:以請求權基礎分析方法為中心,在反思我國目前民商事案件裁判方法不足的同時,結合我國司法實踐與審判實際,釐清了請求權基礎分析方法中居於總論重要地位的三大基本問題,即統合法律邏輯與實踐理性、兼顧正式與非正式法源、統一請求權與抗辯權的適用,並以上述總論為引導,從納入審理的請求權範圍、法律規範體系化類型化的檢索、要件事實和完全性法條的確立、裁判結論妥當性的檢討四個具體方面,論述請求權基礎分析方法在司法實踐中的具體應用方法,以期對我國現有的民商事案件裁判方法有所增益。
108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7-3 21:29
趙力.論裁判後果主義推理的運作原理[J].東方法學,2020,(01):149-160.
關鍵詞:後果主義推理;後果評價;價值判斷;評價標準;裁判形態
摘要:與傳統法律推理不同,後果主義推理是根據對裁判後果的預測和評價來選擇判決理由。這種對後果的評價在本質上是一種價值判斷,必須藉助於一定的評價標準,才能在事後對其加以控制及合理化。基於後果評價的內容和理由的不同,可以將評價標準劃分為規則價值和後果價值。一方面,無論是法律中體現的價值,還是法律本身所追求的價值,它們都可以蘊含在依法裁判的目標之中,從而表現為法的安定性、融貫性等一般標準。另一方面,一些標準還可能源於道德考量、社情民意和社會治理等方面的需求,它們既可以作為"超越法律"的實質理由,又構成了對"恣意裁判"的外在限制。此外,裁判結論的得出還需要經過證立和說明,只有建立在相關論證程序的制約和保障之上,後果主義推理才不會使司法裁判脫離法律的軌道。
109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7-3 21:29
孫海波.越法裁判的可能、形式與根據[J].東方法學,2019,(05):147-160.
關鍵詞:法官受法律拘束;司法偏離;法律漏洞;法律續造;個案正義
摘要:司法裁判的形式合法性,源自於法官在裁判過程中對於既有法律的遵守。然而隨着實踐的發展,法官應受法律拘束的剛性要求在逐漸鬆動,出現了一些無法再繼續嚴格貫徹這一信條的情形,法官為了填補既有法律之空缺以及尋求公正的個案裁決,迫不得已而偏離既有法律標準作出裁判。此種偏離有內在的正當性根據,其顯然並不是法官任意而為的,它的行使會受到諸多方面的限制,從而確保這種表面上偏離法律的司法裁判活動其實在實質上是為了向既有法律更好地回歸。
 
110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7-3 22:10
孫海波.疑難案件裁判的中國特點:經驗與實證[J].東方法學,2017,(04):52-63.
關鍵詞:審判委員會;司法批覆;個案請示;科層權威;集體智慧
摘要:中國司法語境中的疑難案件有其特殊性,除了嚴格意義上的由法律自身因素所引發的疑難案件之外,還包括事實、社會影響、關係等諸種因素所導致的難辦案件。與此相應,中國司法在應對這些疑難案件的過程中也發展出了一些獨特的方法,其中包括審委會集體討論、司法批覆、案例指導等正式制度,以及個案請示、審判長聯席會議、尋找和參照類似案件、向他人學習請教等非正式制度。這些制度的產生和運行有其深刻、複雜的原因,從而使得中國司法在疑難案件裁判的問題上展現出了一種自上而下的制度建構,與自下而上的經驗探索並存、由科層權威與集體智慧共同保證裁決正確的特點。
111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7-3 22:11
伊衛風.推翻先例、追溯性造法與法治[J].東方法學,2017,(03):28-36.
關鍵詞:推翻先例;追溯性造法;專斷司法;自由裁量權
摘要:普通法的法官推翻先例或缺乏法律參考時會進行追溯性造法,這在普通法傳統中是一種常見現象,並且也在學理上得到了支持。更為重要的是,追溯性造法雖然兼具立法和司法的雙重屬性,但這種造法行為卻不會構成權力專斷,因為先例制度中的諸多因素對其構成了制約。如果法治的宗旨是防止權力專斷,那麼追溯性造法顯然不會與法治相悖,因為它無法任性或專斷地運用權力。隨着"案例指導制度"在中國司法實踐中的廣泛應用,普通法中推翻先例引發的追溯性造法問題也會在中國以新的面目出現,那麼對普通法中相關問題的討論,也許能為我們提供些許啟發,從而有助於推進我國的法治建設。
112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7-3 22:13
王慶廷.「經驗」何以成為「法則」——對經驗法則適用困境的考察、追問及求解[J].東方法學,2016,(06):90-103.
關鍵詞:經驗法則;事實認定;適用模式;反思平衡
摘要:經驗法則之於法官認定事實意義重大。然而自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首次正式明確經驗法則的法律地位以來,十餘年的司法實踐並沒有使它成為堅實的"法言法語"印入法官腦海,反而陷入諸多適用困境,適用數量嚴重偏低,適用質量十分欠佳,修辭意義大於論證作用,華而不實的現象較為突出。如此情狀既有法官素質的羈絆等主觀原因,也有經驗法則的掣肘和司法環境的阻滯等客觀原因。為使法官遠離事實認定的"自動售貨機",在微觀層面,需要重構三類適用模式——指引模式、論證模式、中介模式,重塑"反思平衡"的思維方法;在中觀層面,需要引入民主機制增強交流,完善程序控制加強規範,推進經驗法則的案例化、類型化與體系化;在宏觀層面,需要大力提升法官素養,使之兼備法律人"出世"和普通人"入世"的品格,還需構建寬容的社會環境,特別是理性、負責、溫和的媒體環境。

內容轉換:

回覆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看不清?換一張
©2010-2025 Purasbar Ver3.0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知識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