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彭中禮.司法裁判引證法律學說的功能研究——基於生效裁判文書的實證分析[J].現代法學,2022,44(01):27-44.
關鍵詞:法律學說;學者觀點;引證;司法裁判;裁判說理
摘要:法律學說是連接立法與實踐的知識儲備和理論橋樑,也是推動司法與社會互動的知識引擎和理論動力。學者的學術觀點是法律學說的直接體現。在我國,存在司法判決引證法學學者觀點的現象。實證研究表明,268份樣本裁判文書中,有60位法學學者的觀點被引證307次。法律學說在裁判文書中發揮着解釋法律、論證說理及補充法律漏洞等作用,從而增強法官對法律事實性質或裁判結果判斷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提升裁判結果的可接受性。從應然層面來看,法律學說要為司法裁判提供可能的參考答案,為司法裁判提供有效的法律方法以及通過司法裁判總結科學的司法規律。實證研究與理論分析表明,雖然司法判決可以成為法律學說的"試驗田",但是從主題任務和實踐立場兩分的角度看,法學與司法的適當分離是法治持續進步的階梯。
|
 |
馮潔.大數據時代的裁判思維[J].現代法學,2021,43(03):41-55.
關鍵詞:大數據;裁判思維;數字解決主義;司法實證主義;法律實用主義
摘要:大數據時代不僅給司法裁判帶來了技術和制度-教義方面的挑戰,更重要的是會在裁判思維的層面帶來潛在的危險。司法裁判在本質上是一種以追求正確性為目標的規範性論證說理活動,它秉持的是理由思維、正確性思維和規範性思維。大數據技術的核心在於基於司法行為的歷史數據、通過計算(算法)來預測未來的裁判,它可能帶來三方面的危險:一是數字解決主義,即以數據計算取代論證說理;二是司法實證主義,即以統一裁判取代正確裁判;三是法律實用主義,即以結果預測取代規則實踐。但只要人(法官)的道德主體地位與自主性仍然是司法裁判的價值根基,上述危險就不構成根本挑戰。但它的確帶來了一個反向挑戰,那就是在"算法社會"到來之際,如何讓人(法官)更像人、而非像機器那樣去思考。
|
 |
孫海波.案例指導制度下的類案參照方法論[J].現代法學,2020,42(05):50-65.
關鍵詞:類案;比較點;法律規範;裁判要點;判決理由
摘要:待決案件與指導性案例實質上相似,是參照或援引指導性案例裁判的重要前提。然而,如何實現以上判斷是實踐中遭遇的一個根本難題,如果不從方法論上掃除這一障礙,案例參照活動就無法有效展開。類案判斷活動依賴於以待決案件的關鍵事實、法律爭點與裁判要點作為比較點,同時以相關法律規範作為判斷的參照標準,通過事實要素的細緻比對可獲得初步判斷。待決案件與指導性案例是否屬於類案,仍有待根據判決理由對比較點在法律上的重要性進行評估。在判決理由或裁判要點本身不確定或存在實質缺陷時,應依靠其它理由進行通盤考量,以形成相似與否的終局性判斷。
|
 |
屈茂輝.基於裁判文書的法學實證研究之審視[J].現代法學,2020,42(03):29-44.
關鍵詞:知識圖譜;裁判文書;實證研究;內容分析法;數據處理
摘要:知識圖譜分析結果表明,基於裁判文書的法學實證研究成果數量總體上呈現增長趨勢,但在近兩年出現明顯下降;基於裁判文書法學實證研究學術群體規模正在逐步緩慢擴大,但研究成果在研究主體間的分佈呈較為集中趨勢;研究成果所涉及學科領域具有較為明顯的局限性,且具體研究內容伴隨熱點問題獲得短暫爆發之後開始呈退縮之勢。在方法轉型背景之下,基於裁判文書法學實證研究的演變,受到研究方法在數據可得性、數據完整性以及數據客觀性等方面所存在之優勢與缺陷影響。研究人員自身應當在研究過程中通過豐富研究數據、規範研究方法之適用以及推動數據處理技術的發展等方式尋求基於裁判文書法學實證研究的長遠發展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