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 登錄 | 註冊

目前共有214篇帖子。

【资料库】资料专题3:裁判理论

103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7-2 23:10
周舜隆.司法三段论在法律适用中的局限性——兼论法官裁判思维[J].比较法研究,2007,(06):11-21.
104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7-2 23:18
张骐.判例法的比较研究——兼论中国建立判例法的意义、制度基础与操作[J].比较法研究,2002,(04):79-94.
摘要:在中国建立判例法制度的确是唱之已久的老调。但作者之所以老调重弹,乃因为他看到了中国司法制度顽症所在,并以为重唱之老调当为解决现今中国司法制度改革之悖论的出路之一。果然如此,再老之调亦为高调,可唱之调。作者从判例法制度的存在方式、操作过程入手,兼以英美及大陆法国家之判例法存在与发展予以阐发论证,较清楚地描述了判例法制度的轮廓。在此基础上复提出中国建立判例法制度的可行性、必要性以及具体思路和方法。文字清畅,论述严密,思路观点分明,是一用心之作。其调成与不成,其音可嘉,其韵可享,故此刊发以飨学界有趣于此之同道。
105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7-3 21:24
周维栋.生成式人工智能类案裁判的标准及价值边界[J].东方法学,2023,(03):47-60.
关键词:生成式人工智能;类案同判;类案裁判标准;价值权衡;个案正义;智慧法院
摘要:类案裁判的可普遍化标准是智能化类案推送的理论前提,司法机关只有充分发挥开放型基本权利体系中的主体、行为和法益要素的解释机能,将其作为个案中规范与事实勾连的比较要点,才能实现类案裁判的可普遍化。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深度学习来建构类案推理的标准化模型,能够促进类案裁判的可普遍化。在事物的本质思维指导下,遵循以基本权利为中心的算法解释路径,提取案件的比较要点形成结构化的类案知识图谱,可以建立司法类案裁判的可普遍化标准体系。普遍适用的类案标准可能与个案特殊价值相矛盾,而人工智能技术是基于相关性的形式推理,缺乏法律推理结果的因果性考量,难以对个案中的实质性道德理由进行价值权衡。当出现个案权利需要特别保护的更强理由时,法官需要基于实质正义的裁判立场,对个案特定事实差异、社会背景事实变迁和法律拟制事实变化进行充分裁量,维持普遍正义与个案正义的平衡。
106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7-3 21:27
吕玉赞.如何寻找“裁判理由”:一种系统化的操作[J].东方法学,2020,(03):101-115.
关键词:裁判文书说理;裁判依据;裁判论据;问题性开题;体系性开题;价值判断
摘要:为了充分协调"依法裁判"与"个案正义"之间的张力,裁判理由的获取需要遵循一种从问题性思维向体系性思维逐渐过渡的开题程序。其中,"问题性开题"负责"裁判论据"的开放性寻找,"体系性开题"负责"裁判依据"的体系化检索以及"裁判论据"的教义学处理。而不管是"裁判论据"的寻找还是"裁判依据"的发现,都必须将案件争点作为出发点。因此,裁判理由的寻找最终可以固定为三种具体操作:一是识别个案的争点形态,并将之划分为各种标准的"题头";二是围绕案件争点,首先运用决疑术获取案例性论据,然后运用论题学获取论点性论据;三是在法律文件引用规范、法律渊源以及教义性知识的基础上,开展裁判依据的法律发现,并将获取的裁判论据纳入法教义学的框架进行评价。
107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7-3 21:28
刘力.论民商事案件裁判方法的反思与完善——以请求权基础分析方法为中心[J].东方法学,2020,(01):83-96.
关键词:抗辩权;请求权基础;裁判方法;价值判断客观化
摘要:以请求权基础分析方法为中心,在反思我国目前民商事案件裁判方法不足的同时,结合我国司法实践与审判实际,厘清了请求权基础分析方法中居于总论重要地位的三大基本问题,即统合法律逻辑与实践理性、兼顾正式与非正式法源、统一请求权与抗辩权的适用,并以上述总论为引导,从纳入审理的请求权范围、法律规范体系化类型化的检索、要件事实和完全性法条的确立、裁判结论妥当性的检讨四个具体方面,论述请求权基础分析方法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方法,以期对我国现有的民商事案件裁判方法有所增益。
108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7-3 21:29
赵力.论裁判后果主义推理的运作原理[J].东方法学,2020,(01):149-160.
关键词:后果主义推理;后果评价;价值判断;评价标准;裁判形态
摘要:与传统法律推理不同,后果主义推理是根据对裁判后果的预测和评价来选择判决理由。这种对后果的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评价标准,才能在事后对其加以控制及合理化。基于后果评价的内容和理由的不同,可以将评价标准划分为规则价值和后果价值。一方面,无论是法律中体现的价值,还是法律本身所追求的价值,它们都可以蕴含在依法裁判的目标之中,从而表现为法的安定性、融贯性等一般标准。另一方面,一些标准还可能源于道德考量、社情民意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需求,它们既可以作为"超越法律"的实质理由,又构成了对"恣意裁判"的外在限制。此外,裁判结论的得出还需要经过证立和说明,只有建立在相关论证程序的制约和保障之上,后果主义推理才不会使司法裁判脱离法律的轨道。
109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7-3 21:29
孙海波.越法裁判的可能、形式与根据[J].东方法学,2019,(05):147-160.
关键词:法官受法律拘束;司法偏离;法律漏洞;法律续造;个案正义
摘要:司法裁判的形式合法性,源自于法官在裁判过程中对于既有法律的遵守。然而随着实践的发展,法官应受法律拘束的刚性要求在逐渐松动,出现了一些无法再继续严格贯彻这一信条的情形,法官为了填补既有法律之空缺以及寻求公正的个案裁决,迫不得已而偏离既有法律标准作出裁判。此种偏离有内在的正当性根据,其显然并不是法官任意而为的,它的行使会受到诸多方面的限制,从而确保这种表面上偏离法律的司法裁判活动其实在实质上是为了向既有法律更好地回归。
 
110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7-3 22:10
孙海波.疑难案件裁判的中国特点:经验与实证[J].东方法学,2017,(04):52-63.
关键词:审判委员会;司法批复;个案请示;科层权威;集体智慧
摘要:中国司法语境中的疑难案件有其特殊性,除了严格意义上的由法律自身因素所引发的疑难案件之外,还包括事实、社会影响、关系等诸种因素所导致的难办案件。与此相应,中国司法在应对这些疑难案件的过程中也发展出了一些独特的方法,其中包括审委会集体讨论、司法批复、案例指导等正式制度,以及个案请示、审判长联席会议、寻找和参照类似案件、向他人学习请教等非正式制度。这些制度的产生和运行有其深刻、复杂的原因,从而使得中国司法在疑难案件裁判的问题上展现出了一种自上而下的制度建构,与自下而上的经验探索并存、由科层权威与集体智慧共同保证裁决正确的特点。
111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7-3 22:11
伊卫风.推翻先例、追溯性造法与法治[J].东方法学,2017,(03):28-36.
关键词:推翻先例;追溯性造法;专断司法;自由裁量权
摘要:普通法的法官推翻先例或缺乏法律参考时会进行追溯性造法,这在普通法传统中是一种常见现象,并且也在学理上得到了支持。更为重要的是,追溯性造法虽然兼具立法和司法的双重属性,但这种造法行为却不会构成权力专断,因为先例制度中的诸多因素对其构成了制约。如果法治的宗旨是防止权力专断,那么追溯性造法显然不会与法治相悖,因为它无法任性或专断地运用权力。随着"案例指导制度"在中国司法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普通法中推翻先例引发的追溯性造法问题也会在中国以新的面目出现,那么对普通法中相关问题的讨论,也许能为我们提供些许启发,从而有助于推进我国的法治建设。
112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7-3 22:13
王庆廷.“经验”何以成为“法则”——对经验法则适用困境的考察、追问及求解[J].东方法学,2016,(06):90-103.
关键词:经验法则;事实认定;适用模式;反思平衡
摘要:经验法则之于法官认定事实意义重大。然而自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首次正式明确经验法则的法律地位以来,十余年的司法实践并没有使它成为坚实的"法言法语"印入法官脑海,反而陷入诸多适用困境,适用数量严重偏低,适用质量十分欠佳,修辞意义大于论证作用,华而不实的现象较为突出。如此情状既有法官素质的羁绊等主观原因,也有经验法则的掣肘和司法环境的阻滞等客观原因。为使法官远离事实认定的"自动售货机",在微观层面,需要重构三类适用模式——指引模式、论证模式、中介模式,重塑"反思平衡"的思维方法;在中观层面,需要引入民主机制增强交流,完善程序控制加强规范,推进经验法则的案例化、类型化与体系化;在宏观层面,需要大力提升法官素养,使之兼备法律人"出世"和普通人"入世"的品格,还需构建宽容的社会环境,特别是理性、负责、温和的媒体环境。

內容轉換:

回覆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看不清?換一張
©2010-2025 Purasbar Ver3.0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知識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