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原文地址:
https://mp.weixin.qq.com/s/x04c7-_AQvSIUjC0hSfohQ2020年CLSCI期刊民事訴訟法學發文情況分析 證據制度和執行程序為研究重點 「70後」「80後」成研究主力 | 法學院作者|劉加良
責編|薛應軍
學科研究特點
2020年民事訴訟法學科在除《中國社會科學》《法制與社會發展》《中國刑事法雜誌》以外的19種中國法學核心科研評價來源期刊(簡稱CLSCI期刊)上共發表論文89篇,在14個法學學科中排名第十,僅好於社會法學(23篇)、環境資源法學(42篇)、法律史學(52篇)、知識產權法學(57篇),與國際法學(91篇)、憲法學(94篇)不相上下,與刑事訴訟法學(193篇)、民法學(330篇)、商法學(111篇)存在較大差距。2020年民事訴訟法學科在三大權威期刊(《中國社會科學》《中國法學》《法學研究》)上共發表論文13篇,其中《中國法學》10篇、《法學研究》3篇,佔三大權威期刊上發表法學論文總篇數的7.6%(13/170)。雖然CLSCI已三次擴容,但2009年至今民事訴訟法學科未能突破百篇大關,學科實力提升仍有很大空間。
首先,研究重點聚焦證據制度和執行程序問題。有關證據制度(18篇)和執行程序(11篇)的論文佔總數的32.6%。立法對學理支持的需求和學理對立法需求的回應使得執行程序成為民事訴訟法學科近年來的研究重點,並在論文發表數量方面得到體現。施行近20年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於2019年12月修改,引發了學界對此證據制度的討論。當然,也與以證據制度為主要研究方向的學者(如胡學軍、紀格非、周翠、吳澤勇、段文波、袁中華、包冰鋒、任重、曹志勛)持續發力有很大關聯。
其次,研究熱點包括公益訴訟、共同訴訟、民事訴訟法與民法典的銜接。2019年、2020年,民事訴訟法學科學者圍繞公益訴訟撰寫了很多學術論文,2020年發表相關論文5篇,對公益訴訟中的懲罰性賠償、調查核實權的規則優化以及環境民事公益訴訟與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的關係處理進行了深入探討。能否妥當地解決多數人糾紛,是檢驗和評價一個國家訴訟解紛機制的重要標準,2020年圍繞共同訴訟的論文有5篇,其中任重的商榷型論文表明,共同訴訟有可能繼續成為研究熱點之一。民事訴訟法對民事實體法的重要價值,使得「兩法銜接」問題在民法典頒行前已進入了學者研究視野。2020年,張衛平、張海燕、任重發表的相關論文,拉開了民事訴訟法學科研究「兩法銜接」問題的帷幕。
再次,研究「冷點」依然存在。非訟程序、人民調解制度、仲裁制度、公證制度長期被視為民事訴訟法學科的「待拓荒之地」。2020年各有1篇論文涉及人民調解制度和仲裁制度,沒有論文涉及特別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企業破產程序和公證制度。
最後,對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試點關注不夠。為期兩年的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自2020年1月開始,以優化司法確認程序、完善小額訴訟程序、完善簡易程序規則、擴大獨任制適用範圍、健全電子訴訟規則為主要內容。2020年有2篇論文涉及電子訴訟,有1篇論文涉及小額訴訟程序,沒有論文涉及司法確認程序、簡易程序、獨任制適用。試點改革的精細化、技術性和新冠肺炎疫情對實地調研的阻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相關選題的研究難度。繁簡分流改革試點的相關論文過少,也表明民事訴訟法學科與司法改革互動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