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卫平.证明标准建构的乌托邦[J].法学研究,2003,(04):60-69.
关键词:证明标准;民事诉讼法
摘要:如何建构一个科学判断诉讼中当事人证明是否成立的标准 ,一直是人们所企望的。但基于标准的客观化、具体化的要求 ,要求获得一种抽象的、又依赖于法官主观认识的证明标准是不可能的 ,这种标准的建构只能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空想。证明度的判定 ,只能是在某种理念和原则的指导下 ,依靠法官的良心和知识 ,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来把握。
|
 |
张继成,杨宗辉.对“法律真实”证明标准的质疑[J].法学研究,2002,(04):117-130.
关键词:法律真实;客观真实;排他性证明;刑事诉讼
摘要:无论是刑事实体法律规范还是刑事程序法律规范都不具有判定案件事实是否真实的功能。“法律真实”所陈述的基本内容与判定证据是否充分的标准重复 ,所以“法律真实”证明标准是不能成立的 ,“法律真实”这个概念是一个伪概念。“客观真实”标准是判定证据是否真实和是否充分的有机统一 ,对传统“客观真实说”作一些必要的限定之后 ,客观真实标准仍然是刑事诉讼证明的基本标准。
|
 |
叶峰,叶自强.推定对举证责任分担的影响[J].法学研究,2002,(03):77-86.
关键词:举证责任;举证责任倒置;推定
摘要:举证责任基本原则是在推定的基础上确定的。但是在每个具体案件中 ,当案件性质及其举证责任确定之后 ,推定规则不可能对该案件的已经分配的举证责任产生影响 ,更不可能导致这种举证责任的转移
|
 |
何家弘.论司法证明的目的和标准——兼论司法证明的基本概念和范畴[J].法学研究,2001,(06):40-54.
关键词:司法证明;证明标准;客观真实;法律真实
摘要:司法证明的目的和标准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研究司法证明的目的和标准 ,必须考察司法证明的基本范畴。司法证明的目的可以带有一定的理想性 ,但司法证明的标准必须具有现实性。司法证明的目的在各种案件中都应该是统一的 ,司法证明的标准则可以根据案件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司法证明的目的是客观真实 ,司法证明的标准是法律真实
|
 |
叶自强.举证责任的确定性[J].法学研究,2001,(03):89-100.
关键词:民事诉讼;举证责任;确定性
摘要:在民事诉讼中 ,举证责任是由案件的性质所决定的。当案件的性质确定之后 ,举证责任即被确定。它在诉讼过程中是不可能转换的。具体地说就是 ,在一般民事案件中 ,举证责任由原告承担 ;在特殊民事案件中 ,举证责任由被告承担。不可能出现原本是原告的举证责任转换到被告的情形 ;也不可能出现原本是被告的举证责任转移到原告的情形。
|
 |
毕玉谦.举证责任分配体系之构建[J].法学研究,1999,(02):
摘要:在民事诉讼中,“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原则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我国民事诉讼法对此已加以明确规定,但是仅此一项原则又显得过于笼统,在审判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不能圆满地解决各种繁纷复杂的举证责任问题。同时应当指出的是,我国民事实体法的制定往往与程序立...
|
 |
叶自强.司法认知论[J].法学研究,1996,(04):22-36.
摘要:<正> “众所周知的事实,无需证明。”这是西方诉讼程序中的一个古老的格言。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它已经演变为现代的司法认知规则。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及法院,不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不论法律有无明文规定,都有司法认知的事项及存在相应的问题。特别是在采用当事人主义的诉讼制度中,因其须与当事人举证责任划分界限,故成为证据学上的一个基本问题。在我国,尽管民事诉讼法对司法认知未作规定,但这一问题已引起个别诉讼法学者的重视。如有的学者指出,法官应注意适用司法认知规则,对于众所周知的事实以及其他依法不需要当事人举证的事实,可以不依靠证据而直接认定。然而,缺憾在于学者并未对该规则进行深入
|
 |
陈响荣,杨央平,蒋南成,李刚.诉讼效益与证明要求——论在民事诉讼中应确立高度盖然性原则[J].法学研究,1995,(05):37-43.
摘要:<正> 二十世纪末的中国选择了市场经济作为实现社会全面现代化的契机,顺应了人类社会进步的潮流。市场经济倡导效益而要求冲决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樊篱,反映市场主体的自主权而要求减少国家强制力在经济生活中的过分干预,体现在民事、经济纠纷的诉讼中就是既要提高诉讼的效益又要贯彻“民事自治”这一诉讼原则,其内在要求便是要确立一个合理具体、便于操作
|
 |
陈桂明.论推定[J].法学研究,1993,(05):45-50.
摘要:<正> 推定问题横跨程序法与实体法两个领域,不仅我国法学界对此缺乏深入的研究,在外国的司法判例及论著中也同样存在颇多混乱用语.鉴于此,本文拟就推定的概念、分类、推定的适用及其意义等基本问题做初步的论述.一、推定的概念立法和司法上基于某种目的,有时需要将两种本不相同的事实等同起来,做相同的法律评价,使不等同的事实产生同一的法律效果;或者相反,将两种本来相同的事实不等同对待,做不
|
 |
李祥琴.论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J].法学研究,1990,(04):66-72.
摘要:<正> 在民事审判活动中,当事人的举证责任问题成为影响人民法院办案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此一问题,无论就理论和实践来说,都有深入研究的必要.本文就此作些探讨.一、举证责任的含义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于诉讼终结时,可能出现当事人主张所依据的事实真伪不能证实的情况,法院必须根据一定的法律规则对双方当事人争议的法律关系加以认定,作出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