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張衛平.民事訴訟現代化標準判識[J].東方法學,2024,(02):163-174.
關鍵詞:民事訴訟;法治現代化;現代社會;程序保障;中國式法治;標準判識
摘要:民事訴訟現代化是我國民事訴訟發展的方向性命題。民事訴訟現代化首先需要解決其現代化的標準為何。否則,民事訴訟現代化的推進就沒有方向。民事訴訟現代化的基本標準主要包括五個方面:一是民事訴訟與現代社會的契合;二是民事訴訟與民事權利及體系發展的契合;三是強化民事訴訟的程序保障;四是實現民事訴訟的體系化;五是民事訴訟的科技化。民事訴訟的現代化應當主要圍繞這幾個方面展開和推進。實現民事訴訟現代化的有效路徑是通過借鑑域外國家、地區現代民事訴訟制度,充分結合我國國情,實現中國式民事訴訟的現代化。
|
 |
楊凱.習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公共法律服務理論[J].東方法學,2022,(06):4-18.
關鍵詞:習近平法治思想;公共法律服務;法治本土資源;基層社會治理;民事司法程序;理論話語體系
摘要:公共法律服務是破解基層社會矛盾糾紛化解難題的主要方法、實踐路徑和必要選擇。當代中國基層社會治理法治體系建設的改革實踐及其本土資源,集聚和沉澱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法治經驗、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形成了邏輯嚴密、科學完備的習近平法治思想中關於公共法律服務的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建構於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層社會治理的改革實踐中,為破解基層社會矛盾糾紛難題和加強基層政權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具有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的重大指導意義,對於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發揮著重要的法治建設引領作用。
|
 |
左衛民.如何展開中國司法的實證研究:方法爭鳴與理論貢獻[J].東方法學,2022,(05):116-125.
關鍵詞:法律實證研究;可驗證的司法理論;研究方法;因果分析;經驗事實;一般化理論
摘要:近年來,實證研究方法逐漸獲得法學理論界與司法實務界的認可。然而,實證研究的發展與進步仍然面臨一些方法爭鳴與理論誤區。描述性統計、因果分析以及機器學習等多元方法具有各自的優勢與技術局限,不同的實證研究方法不可偏廢或相互替代。相比法教義學的理論推演,實證研究成果更能反映司法實踐的真實狀況。法律實證研究可以打造一種「可驗證的司法理論」,增強理論的可觀察性、可驗證性,推崇從局部經驗事實中提煉一般化的理論。未來,宜從制度與實踐的悖反問題、不同理論與實踐的對話、多元方法的創新應用以及司法規律的客觀揭示方面展開中國司法的實證研究,應及時創新或證偽相關司法理論,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司法理論體系。
|
 |
紀格非.案件管理與一體化背景下的歐洲大陸法系民事訴訟發展動向[J].東方法學,2019,(04):113-128.
關鍵詞:案件管理;新當事人主義;程序公正;司法效率
摘要:在歐洲範圍內,大陸法系國家民事訴訟制度的發展受到案件管理與一體化雙重的影響。案件管理注重於司法效率的提高。一體化則側重於尋求程序的共識,促進程序的合作與融合。一體化使得大陸法系各國為提高訴訟效率所進行的努力獲得正當性;歐盟立法與法律解釋的英美法視角對大陸法系國家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一體化也為大陸法系國家具體制度或法律解釋的變革提供了直接的動力。在案件管理與一體化的合力下,歐洲大陸法系各國的民事訴訟制度未來將繼續努力在司法效率與質量之間尋求平衡。
|
 |
史明洲.區塊鏈時代的民事司法[J].東方法學,2019,(03):110-120.
關鍵詞:區塊鏈存證;司法區塊鏈;執行難;法定數字貨幣;虛假訴訟
摘要:人工智慧可以在法律問題上實現對法官的部分替代,而區塊鏈技術可以在事實問題上實現對法官的完全替代。區塊鏈能夠把法官從事實認定難題中解放出來,是一次民事司法的生產力革命。區塊鏈技術正處於不斷成熟過程之中,其司法應用可以分為初期、中期、遠期三個階段:初期的區塊鏈存證能夠解決電子證據認定難問題,中期基於法定數字貨幣的財產查控能夠解決強制執行難問題,遠期的債權行為"可視化"系統能夠解決虛假訴訟等問題。民事司法在事實問題上面臨的課題受制於制度的實施環境,對民事程序法的立法、學理、司法等環節應當保持清醒的認識,做到順歷史潮流而動。
|
 |
王立民.也論馬錫五審判方式[J].東方法學,2009,(06):10-14.
關鍵詞:馬錫五;審判方式;巡迴審判
摘要:馬錫五被陝甘寧邊區革命根據地人民稱讚為"馬青天",馬錫五審判方式也深受革命根據地人民群眾的歡迎,其原因主要是:在形式上,滿足了人民群眾方便訴訟的需要;在過程中,滿足了人民群眾透明公開的需要;在結果上,滿足了人民群眾公平正義的需要。馬錫五審判方式有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馬錫五審判方式被周圍同事們所接受、使用,形成了一個馬錫五審判方式的團隊。第二階段,馬錫五審判方式先後被推廣到其所在的專署、整個邊區,成為邊區司法戰線的一面旗幟;第三階段,馬錫五審判方式在整個根據地弘揚光大,成為根據地司法機關廣泛採用的一種審判方式。馬錫五審判方式仍有其當代的司法價值。其中,馬錫五審判方式中蘊含的理念、基本形式和審判結果仍可在當今的司法中發揮其作用。
|
 |
王福華.辯論權利救濟論[J].法學,2020,(10):93-106.
關鍵詞:辯論權利;剝奪辯論權利;必要性辯論;攻擊防禦方法;再審事由
摘要:新中國民事訴訟辯論制度歷經70年發展,呈現出由宣示性到功能性的發展歷程。辯論權利從最初對司法民主的宣示轉向承擔程序保障、審判對象形成及訴訟行為外觀等功能性角色,由此改變了辯論權利保障與救濟的範圍與方式。在對抗制訴訟體制下保障辯論權利,既要從宣示性角度促進訴訟民主,更要從功能性角度保障當事人提出攻擊防禦方法之機會。對辯論權利的救濟,則應具體考慮書面辯論與言詞辯論的差異,重視辯論的整體性與同值性,將必要性言詞辯論作為救濟重點。適用"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的再審事由,則應以功能性辯論、主要事實或嚴重程序瑕疵為基準進行嚴格解釋,優先適用法定訴訟代理、遺漏訴訟請求、新證據、訴訟指揮權與缺席判決等再審事由具體條款。在再審事由具體條款缺失的情況下,則可適用"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再審事由一般條款,通過上訴或再審程序為辯論權利提供救濟。
|
 |
李浩.中國民事訴訟法學研究四十年——以「三大刊」論文為對象的分析[J].法學,2018,(09):20-33.
關鍵詞:民訴法學研究;四十年;三大刊論文;成就與不足
摘要:自1978年以來,新中國民事訴訟法學研究已走過了四十年。本文以《中國社會科學》《法學研究》《中國法學》發表的民事程序法(主要是民事訴訟法)方面的文章為對象,將這四十年按照自然順序分成四個階段,描述民事訴訟法學研究發展的軌跡,揭示民事訴訟法學的研究與我國社會生活變動之間的正向關聯性,闡釋民事訴訟法學研究如何隨著社會的進步而不斷發展,並總結民訴法學研究取得的成績與進步,檢討民事訴訟法學研究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
 |
張衛平.中國民事訴訟法立法四十年[J].法學,2018,(07):43-56.
關鍵詞:民事訴訟;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制度;民事訴訟法修改
摘要:文章回顧了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民事訴訟法立法的歷程。通過回顧描述和揭示了民事訴訟法立法在不同時期的理念、思路和基本考量因素,清晰地反映了我國民事訴訟各項制度的演變過程。文章還進一步地展望了今後民事訴訟立法的願景。
|
 |
尤陳俊.儒家道德觀對傳統中國訴訟文化的影響[J].法學,2018,(03):135-145.
關鍵詞:儒家道德觀;訴訟文化;無訟;文明類型;選擇性親和性
摘要:若論對傳統中國訴訟文化影響之直接與明晰,當首推儒家道德觀。儒家道德觀體系中有三個主要的倫理準則——克己、忠恕與中庸——與大傳統訴訟文化氣質相通,其對傳統中國訴訟文化的氣質模塑途徑,最主要的則有兩條:儒吏們的理訟實踐;以儒家道德觀為底色的家法族規的潛移默化宋代以降商業文明在不少區域的興盛,使得儒家道德觀無法再像以往那樣能夠強有力地統攝訴訟文化的不同層面。儒家道德觀根源於農業文明並與之深度契合,而以"無訟"為價值追求的大傳統訴訟文化,亦是緣自於對農業文明這一經濟基礎的回應。從宏觀上將不同的文明類型、道德觀念和訴訟文化加以對應討論,對其間所透露的那種馬克斯·韋伯意義上的"選擇性親和性"加以洞察,不失為我們做進一步深入研究之前必要的框架性認識。
|